笔下文学小说网 > 都市重生 > 官场剧本:说错一句,万劫不复! > 第237章 报告的流传,从省城到地市,一场思想的“大地震”

第237章 报告的流传,从省城到地市,一场思想的“大地震”(2 / 2)

当《论我省经济“内卷化”的十大风险》这个标题映入眼帘时,他嘴角的轻蔑还未散去。

“故弄玄虚。”他心里评价道。

可当他一目十行地扫下去,脸上的表情开始一寸寸地凝固。

办公室里的空气仿佛被抽干了。高新区主任的声音越来越小,最后彻底没了声息。他惊恐地看着陈平的脸色,从最初的不屑,到疑惑,再到震惊,最后变成了一种铁青色的阴沉。

陈平的呼吸变得粗重起来。

报告里的每一个数据,都像一颗子弹,精准地射入他的胸膛。那个关于财政补贴和实际税收的对比,那个关于金融风险的预警,那个关于土地资源浪费的描述……每一条,都像是在说海州,甚至比海州自己做的总结报告还要深刻,还要一针见血!

他引以为傲的高新区,他最耀眼的政绩,在这份报告的描述下,成了一个靠着“劫持”全省资源、吹起巨大泡沫、随时可能引爆金融危机的“怪胎”。

最让他脊背发凉的,是第十点。

“执政根基的‘蚁穴’”。

他想起了三年前,为了争那个国家级牌子,他带人堵在省长办公室门口的事。当时他以此为荣,觉得是自己有魄力、敢斗争。可现在,在报告的语境下,那成了“地方保护主义”、“挑战政令畅通”的铁证!

“砰!”

陈平一巴掌狠狠拍在桌子上,茶杯被震得跳了起来,茶水溅了一桌。

高新区主任和秘书吓得一哆嗦,大气不敢出。

“危言耸听!一派胡言!”陈平的声音像是从牙缝里挤出来的,但他自己都听得出其中的色厉内荏。

因为报告里引用的所有数据,他知道,全是真的。报告里的所有逻辑推演,他找不到任何可以反驳的漏洞。

这不是危言耸听,这是把血淋淋的现实,赤裸裸地撕开给他看。

他感觉自己不是在看一份报告,而是在被一个人审视。那个叫林默的年轻人,仿佛正透过这些文字,冷冷地盯着他,将他内心深处所有的算盘和焦虑,看得一清二楚。

一种前所未有的恐慌,攫住了他的心脏。

他意识到,这根本不是一份经济分析报告,这是一份政治檄文!赵书记把这份东西发下来,是什么意思?

是敲打?是警告?还是……在为即将到来的大动作,做舆论准备?

陈平的后背,瞬间被冷汗浸湿了。

……

同样的一幕,在江东省的各个地市,轮番上演。

经济落后地区的市长,看完报告后,是长久的沉默。他们既有一种“原来我们不是最烂的,大家都在裸泳”的荒谬感,又有一种“天要塌下来了”的恐惧。

那些不好不坏、一向擅长骑墙观望的市委书记们,则像是被一道闪电劈中。他们第一次从一个如此宏大、如此冷酷的视角,审视自己治下的那一亩三分地。他们发现,自己沾沾自喜的那些“小聪明”、“小手段”,在全省“内卷化”的大趋势下,显得如此可笑和危险。

一时间,整个江东省的官场,仿佛被按下了静音键。

但私底下,电话线路却异常繁忙。

“老李,看了吗?省里发下来的那个。”

“看了……心惊肉跳啊。你说,这风是从哪儿吹起来的?”

“还能是哪儿?你没看落款吗?发改委,林默。就是江钢那个。”

“嘶……这小子,是条龙啊!这是要搅动整个江东的风云!”

“现在不是说这个的时候。赵书记把这东西发下来,让我们‘参阅’,这什么意思?你读出味儿来了吗?”

“这还用读?这是先给我们一人发了一面镜子,让我们自己照照,脸干不干净。下一步,恐怕就要拿刀了!”

“那……那咱们怎么办?”

电话那头,是长久的沉默。

原本牢不可破的“反整合”同盟,在这份报告面前,出现了一道肉眼看不见、却深不见底的裂痕。

每个人都开始重新盘算。

以前,他们面对的是发改委,是丁学森,他们可以阳奉阴违,可以抱团对抗。

但现在,他们面对的是一份摆在赵书记案头、并得到他亲自批示的报告。他们面对的,是报告里揭示出的那个“历史罪人”的可怕名头。

思想的“大地震”之后,所有人都明白,天,要变了。

局面,已经从“要我整合”,悄然转向了“我要如何自救”。

而那个始作俑者,林默,此刻却像个没事人一样,在自己的办公室里,关了灯,拉上窗帘,蒙头大睡。

他知道,他已经把棋盘掀了。

接下来,他只需要等待。

等待那些被吓破了胆的棋手们,主动来找他,询问新棋盘的规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