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下文学小说网 > 都市重生 > 官场剧本:说错一句,万劫不复! > 第126章 孙海的转变,从轻视到“请教”

第126章 孙海的转变,从轻视到“请教”(1 / 2)

###

张秘书脸上的职业微笑,像是被低温冻住的黄油,瞬间凝固了。

她那双精于算计的眼睛里,第一次出现了职业生涯中罕见的空白。她的大脑在飞速处理林默刚才那句话的信息,但每一个字拆开都认识,组合在一起,却产生了让她无法理解的化学反应。

“蓝天重工”的订单?接了?合作条件……重新谈谈?

这人是疯了,还是自己听错了?

孙海站在一旁,心脏几乎要从嗓子眼里跳出来。他刚才还在为林默签下那份“卖身契”而心惊肉跳,转眼间,这小子就反客为主,拿着一匹刚织出来的布,就敢跟钱进叫板了?

这已经不是羊入虎口了,这是羊自己把嘴张开,想跟老虎比谁的牙更利。

“林局长,你……”张秘书好不容易找回自己的声音,但那份居高临下的气焰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,只剩下掩饰不住的错愕,“你知不知道你在说什么?钱总的决定,不是谁都能……”

“我知道我在说什么。”林默打断了她,脸上的笑容依旧温和,但眼神里却多了一份不容置疑的锐利,“这匹布,就是我的底气。张秘书,你可以把它带回去,让钱总亲自过目,让金凤集团最顶尖的技术员来检验。看看它的捻度,看看它的密度,看看它是不是能达到零瑕疵的标准。”

他将那匹布轻轻向前一递。那匹深蓝色的布料,在厂房门口的阳光下,泛着深邃而沉静的光泽,像一块完美的蓝宝石。它本身,就是最有力的语言。

张秘书下意识地后退了半步,仿佛那不是一匹布,而是一块烧红的烙铁。她带来的那两个西装男,本是来当打手和见证人的,此刻也面面相觑,不知所措。

“或者,”林默继续说,“你现在就可以给钱总打电话,告诉他,能解决他燃眉之急的东西,就在江州信访局后面的七号厂房里。但是,想拿到它,得拿出真正的诚意来。”

说完,他不再看张秘书,转身对李建国和工人们说:“各位师傅,收工!今天提前下班,我请客,咱们去国营大饭店,吃顿好的!”

“好!”工人们爆发出震天的欢呼。

他们簇拥着林默,像簇拥着一位打了胜仗的将军。李建国小心翼翼地将那匹布重新卷好,抱在怀里,如同抱着失而复得的传家宝。

一群人浩浩荡荡地从张秘书身边走过,没有人再多看她一眼。那份被无视的滋味,比任何尖酸刻薄的言语都更让她难堪。

张秘书呆立在原地,手里还捏着那份刚刚签订的、自以为是必杀陷阱的合同。此刻,那份合同显得无比讽刺。她看着林默的背影,忽然感觉这个年轻人身上,有一种她从未在商场或官场上见过的东西。那是一种不按常理出牌,却又能让你不得不按他的规矩来的强大气场。

孙海几乎是飘着回到自己办公室的。

他把自己重重地扔进椅子里,点了根烟,手却还在微微发抖。他脑子里一遍遍地回放着刚才的画面:林默平静的脸,张秘书错愕的表情,工人们扬眉吐气的欢呼。

这一切,都像一场不真实的梦。

他当了半辈子信访局长,处理过无数鸡毛蒜皮、胡搅蛮缠的破事。他的工作哲学,就是“拖、推、哄”,把上访者当成麻烦,把解决问题当成和稀泥。他以为这就是官场的生存法则,是唯一有效的工作方式。

可林默的出现,把他这套经营了半辈子的哲学,砸了个粉碎。

从独居大妈的网线,到这近百名下岗工人的生计,林默用的方法,没有一样是孙海能看懂的。他像一个棋盘外的高手,总能在所有人都觉得是死局的地方,落下一子,满盘皆活。

孙海抽完一根烟,又点上一根。他忽然觉得,自己这信访局长的位子,坐得有些脸红。

他每天坐在办公室里,喝着茶,看着报,处理着那些被层层过滤后才送到他面前的文件,自以为运筹帷幄。可真正的矛盾,真正的问题,他一次都没有真正去触碰过。他甚至有些害怕去触碰。

而林默,这个年轻人,一头就扎了进去。

接下来的几天,整个江州市,都在流传着一个故事。

故事的主角,是纺织厂那群“老家伙”。故事的内容,不是他们如何上访,如何闹事,而是他们如何为了争一口气,凑出了自己的“棺材本”,如何在一个废弃的厂房里,用一双双布满老茧的手,让沉寂的机器重新轰鸣,织出了连“金凤集团”都眼红的布料。

这个故事,有悲壮,有骨气,更有尊严。它比任何政府的宣传口号都更有力量。

市电视台的记者闻讯而来,扛着摄像机冲进了七号厂房,拍下了工人们热火朝天、汗流浃背的场面。李建国对着镜头,没有诉苦,也没有提要求,只是举着手里的布,红着眼圈说了一句:“我们纺织厂的人,还没死绝!”

这期节目播出后,在全市引起了巨大的轰动。

第二天,信访局的电话被打爆了。但打来的,不再是投诉和抱怨。

“喂,是信访局吗?我是开小饭馆的,我想给工人们送一百份盒饭,不要钱!”

“你好,我是开五金店的,听说他们缺工具,我给他们送一批过去!”

“林局长在吗?我们社区的大妈们,自发捐了三千多块钱,不多,就是一份心意!”

就连金凤集团的钱进,在亲自看过那匹布之后,第二天也主动打来了电话。电话是打给孙海的,语气前所未有的客气,绝口不提那份补充协议,只说想约林局长,再“深入地、友好地”谈一谈合作细节。

孙海挂了电话,坐在办公室里,久久没有说话。他看着窗外,信访局的大院里,来来往往的不再是愁眉苦脸的上访户,而是一些送东西、献爱心的市民。整个单位的气氛,都变得不一样了。刘建军他们几个年轻人,现在走路都带风,接待群众时,腰杆挺得笔直,说话的声音都洪亮了几分。

这一切的变化,都源于那个他曾经最看不上的年轻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