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下文学小说网 > 都市重生 > 官场剧本:说错一句,万劫不复! > 第122章 厂子没了,但我们不能让纺织厂的精神没了

第122章 厂子没了,但我们不能让纺织厂的精神没了(1 / 2)

###

李建国那句话,像一块淬了冰的石头,狠狠砸在刚刚缓和的气氛里,瞬间又激起了一片冰冷的涟漪。

是啊,好听的话谁都会说,尊敬谁都会给。可这些虚头巴脑的东西,换不来柴米油盐,治不好卧病在床的亲人。

刚刚被安抚下去的躁动,又有了死灰复燃的迹象。工人们的眼神,重新变得锐利、审视。他们盯着林默,像一群饥饿的狼,在判断眼前这个年轻人,究竟是能带来食物的希望,还是又一个前来戏耍他们的猎人。

孙海的心又一次提到了嗓子眼。他最怕的就是这个。情绪安抚只是第一步,一旦对方冷静下来,开始谈论实际问题,那才是真正的考验。没钱,就是没钱。这是个死结。这个年轻人再怎么舌灿莲花,难道还能凭空变出钱来?

他下意识地往前挪了半步,准备一旦林默答不上来,就立刻上前打圆场,用“回去研究研究”、“马上开会协调”之类的官话,先把场面糊弄过去。

然而,林默的反应再次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料。

他没有回答李建国的问题。

他只是静静地看着这位老人,然后,他笑了笑,那笑容里没有敷衍,反而带着一丝怀念。

“李师傅,我问您个事儿。”林默开口道,“我听说,咱们厂当年最出名的‘飞鸽’牌的确良,有个绝活,叫‘三十二捻’工艺,捻出来的布,对着太阳看,都看不到一个疵点。当年为了攻克这个技术,您带着几个老师傅,在车间里吃了睡了小半个月,是不是有这么回事?”

这个问题,和眼前的讨薪困局,没有半点关系。

李建国愣住了,他浑浊的眼睛里闪过一丝迷惑。这个词,太遥远了。“三十二捻”,那是属于他们那一代人的辉煌和秘密,是刻在骨子里的骄傲。他已经有很多年,没有听人提起过了。

“你……你怎么知道?”李建国下意识地问。

“我不光知道这个。”林默的目光扫过人群,声音不大,却清晰地传到每个人耳朵里,“我还知道,咱们厂的王秀英大姐,是当年全省操作‘五羊’牌纺纱机的速度记录保持者,她蒙着眼睛都能把断了的纱线接上,又快又好。”

人群中,一个头发花白的大婶猛地抬起头,满脸的不可思议。

“我还知道,咱们厂的仓库保管员刘叔,三十年没出过一次差错,每一匹布的编号、颜色、入库时间,他都记在脑子里,比账本都准。”

一个角落里的干瘦男人,下意识地挺直了腰杆。

林默每说一句,就有一个工人的表情发生微妙的变化。他说的,都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,而是他们职业生涯中,那些最闪光、最值得骄傲的细节。这些细节,早就被生活的重压和时间的尘埃所掩盖,连他们自己都快忘了。

可今天,却被一个素不相识的年轻人,如数家珍般地一一道来。

这感觉太奇怪了。他们是来讨债的,是来控诉的,可这个年轻人,却在跟他们聊家常,聊那些早已逝去的荣光。

“你到底想说什么?”李建国皱着眉头,他感觉自己完全跟不上这个年轻人的思路。

“我没想说什么。”林默摇了摇头,他转过身,对身后已经彻底呆滞的刘建军说了一句。

“刘哥,麻烦你,去我办公室,把我办公桌上那个黑色的档案盒拿来。”

“啊?哦,好,好!”刘建军像个提线木偶,懵懵懂懂地应着,转身就往楼里跑。

现场再次陷入了安静。工人们交头接耳,窃窃私语,都在猜测这个年轻的副局长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。

孙海站在后面,一动不动,他感觉自己的脑子已经彻底成了一团浆糊。他完全无法预测林默的下一步,这种失控的感觉,让他这个当了一辈子官的老油条,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恐慌。

很快,胖子刘建军气喘吁吁地抱着一个半旧的黑色档案盒跑了出来。那盒子看起来有些年头了,边角都已磨损,上面积着一层薄薄的灰。

“局……局长,拿来了。”刘建军把盒子递给林默,像递着一个烫手的山芋。

林默接过盒子,没有立刻打开。他用手掌,轻轻拂去上面的灰尘,动作很轻,带着一种奇异的郑重。

然后,他当着所有人的面,缓缓打开了盒盖。

所有人的目光,都聚焦在那只盒子上。他们以为里面会是什么重要的文件,或是解决问题的方案。

可当盒子打开,所有人都愣住了。

里面没有文件,没有钞票。

只有一堆大小不一、样式各异的金属徽章。有铜的,有铝的,甚至还有搪瓷的。它们大多已经失去了光泽,有的生了锈,有的上面的红漆已经斑驳脱落,静静地躺在褪了色的红丝绒衬布上,像一堆被遗忘的废铁。

但李建国在看到这些东西的瞬间,身体猛地一震,像是被电流击中。

他的嘴唇开始哆嗦,眼睛死死地盯着其中一枚最大的、刻着“劳动模范”四个字的铜质奖章,那双浑浊的眼睛里,有什么东西,正在迅速地融化、升腾。

“这……这是……”他的声音都变了调。

林默从里面拿起那枚劳模奖章,用自己的袖口,仔细地擦了擦上面的灰尘。

“李师傅,这枚奖章,是您三十年前拿的。我听说,当年市里奖励了您一辆凤凰牌的自行车,您没要,您说,厂子就是您的家,给家里做贡献,还要什么奖励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