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59章 杨家和胡家(2 / 2)

“我已秘密送他们出国了,短期不会回来。走之前还说可能会在国外成婚,等再回国时,我怕是都能抱上曾孙了。”

胡庸春说着,脸上露出掩不住的欣慰。

杨清照脸颊微微抽动,语气仍旧平淡:“这曾外孙,该由杨家会来抚养。”

“笑话!孩子真要出生,那也是姓胡!”

胡庸春不轻不重顶了回去,杨清照脸色微沉:“你若能再培养出一个胡安禄,我自然不说这话。但胡安禄只有一个,传到阿财这一代,就只能困在这座小城。要我说,姓胡,反倒是耽误了孩子的前程。”

胡庸春脸色一变,沉声道:“杨清照,难不成你还想让我胡庸春的孙子入赘你们杨家,做上门女婿?”

“有何不可?”

杨清照不温不火的一句,顿时让胡庸春一巴掌拍在桌上:“一派胡言!这事,没得谈!”

眼看两家家主竟为一个尚未存在的孩子争执起来,徐浪一时也有些哭笑不得。

两边带来的保镖也因各自雇主的态度,隐隐透出对峙的意味。

“两位老爷子,小子倒有个折中的办法。”

见两人愈吵愈烈,徐浪适时开口调解。

“什么办法?”

“说!”

杨清照与胡庸春同时看向徐浪,又互瞪一眼,双双冷哼一声别过头去。

“一柄剑,一本账册,让孩子自己选。选到谁,就归谁,这叫听天由命。”

见二老脸上都露出不满,似乎觉得这方式太过儿戏,徐浪又补充道:

“当然,这只是最初的选择。关键还得看后天天赋与培养成效。”

“若十二岁前在武学上毫无进展,便送去杨家会学习理账经商。”

“有安禄亲自教导,我不愁这曾孙学不精、练不好。”胡庸春自觉占了上风,脸色缓和不少。

杨清照却觉得自己吃亏,刚想再争,徐浪已凑近他耳边低声道:

“杨爷爷,孩子刚出生时字都不识,更别说琴棋书画。那时若能叫您一声曾外公,怕是都能让您笑开怀。太早送进杨家会,您反而亏了。”

杨清照一怔,意识到自己关心则乱,竟要一个晚辈提醒才想到这一层,于是摆摆手:“也罢,就让胡家占些便宜。”

胡庸春显然也听到他们的低语,脸色顿时不太好看,似乎想反悔。

徐浪忙又凑过去:“胡爷爷,您想,栽培孩子都得从娃娃抓起。等长大了筋骨定型,再练武事倍功半。更何况孩子从小跟在您身边,这份亲情,比什么都深。”

胡庸春转念一想,确是这个道理,便不再坚持。

而自觉又吃了“感情亏”的杨清照还想说什么,胡庸春却不冷不热地打断:

“就这么定了!你也别再讨价还价。这孩子本就该姓胡,我们胡家肯让步已经足够!”

“杨家会若再纠缠,我立刻让安禄带他们一家定居国外,等孩子长大再回国。到时候见到你,也不过是喊一声‘老人家’罢了。”

好狠的一句话。

徐浪听得冷汗微冒。

这一声“老人家”果然气得杨清照七窍生烟,指着胡庸春,半晌说不出话。

最后狠狠一甩衣袖,起身径直朝外走去——他得出去透透气,否则真可能当场和胡庸春动起手来。

胡庸春难得露出几分老顽童似的得意,接过徐浪递来的茶:

“小子,你这办法虽有点勉强,效果倒不错。”

“能让最爱讨价还价的杨家会家主吃个哑巴亏,这买卖做得值。”

当日下午,早已冷汗涔涔的张嵩等人又收到一则消息:南唐大半省级干部,竟都在讨论江陵市河坝工程的议题。

有风声称,这些省级干部之所以关注此事,是因为家中的子弟都收到了那位“南唐第一公子爷”的授意。

几经打听,张嵩他们才震惊地发现:这位所谓的“南唐第一公子爷”,竟是徐国立之子、近期声名大噪的徐浪!

“这小子果然有古怪!”听完吴毅的汇报,程泽建气得脸色发青。

张嵩和邵良平的神情同样难看。

“我就说最近江陵怎么怪事频出!现在想想,自从徐国立家这小子不声不响跑来江陵,咱们这地方就没消停过!”

邵良眯着眼,脸色一阵青一阵白。

张嵩则望向一旁始终沉默的吴毅:“吴局长,你确定徐国立的儿子,真有南唐大半省级干部在背后支持?”

“千真万确。”吴局长的语气毕恭毕敬,却掩不住紧张。

“很好。看样子,我得回一趟南唐,亲自向老爷子汇报这件事。”

张嵩当即做出决定,转头对程泽建与邵良平嘱咐:

“无论江陵发生什么,都别自乱阵脚。”

“一切,等我回来再说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