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68章 贺帅礼遇宿儒(2 / 2)

“再去找城里最好的工匠,将这些残卷典籍,能修复的,全部修复!”

“另外,找一处干净宽敞的院子,安置费先生,派人好生照料。”

“告诉士兵们,这些书,比我们的军粮还重要!谁敢损毁一页,军法从事!”

吴勇愣了一下,但还是立刻挺直了胸膛。

“遵命!”

看着士兵们小心翼翼地开始清理废墟,将那些残片分门别类地收拢起来,费密的身体不再颤抖。

他看着贺连山,长长地作了一揖。

“将军有此心,蜀地文脉不绝矣!老朽,替川中读书人,谢过将军!”

三日后,修葺一新的雅安学宫内。

贺连山与费密相对而坐,面前的茶水热气袅袅。

经过几日的休养,费密换上了干净的儒袍,精神矍铄了许多。

“将军邀老朽前来,商议办学之事,老朽十分意外。”

费密端起茶杯,轻轻抿了一口。

“大军初定,百废待兴,将军不思整军备战,却先想着兴办蒙学,实乃异数。”

贺连山笑了笑。

“费先生,我家大王常说,打天下要靠刀枪,坐天下却要靠文章教化。我们汉军不仅仅是要把清廷的江山打下来,更是要把这天下的人心给收回来。”

“要收人心,便要从娃娃抓起。让他们知道自己是谁,他们的祖宗是谁,知道我华夏数千年的灿烂文明,而不是只知道脑后留着一根猪尾巴,见了当官的就磕头喊嗻。”

费密的手微微一顿,眼中光芒闪动。

“好一个‘坐天下要靠文章教化’!汉王有此见识,何愁大事不成!”

他放下茶杯,情绪明显高昂起来。

“将军所言,正搔到老朽的痒处!只是,这蒙学该如何办?教些什么?”

“清廷的官学,只教四书五经,只为科举取士,读出来的大多是些死读书、读死书的废物,于国于民,全无用处!”

贺连山点头。

“先生所言极是。所以,我汉军的蒙学,不走那条老路。”

“我们打算,识字与实用并重。孩子们不仅要读书,还要学算术,学些农桑水利之识。”

“哦?”

费密来了兴趣。

“识字与实用并重?这倒是新鲜。教材又该如何?”

“正要请教先生。识字教材,我们军中编撰了简易的,但农桑之学,晚辈就一窍不通了。”

费密沉吟片刻,抚着胡须。

“有了。”

“老朽以为,可从徐光启的《农政全书》中,摘取适合川中水土的章节,如育种、堆肥、水利等,编撰成朗朗上口的歌诀,让孩子们记诵。”

“如此一来,既学了字,又懂了农事,将来无论是读书深造,还是回家务农,都大有裨益。”

贺连山一拍大腿。

“先生此计,绝妙!”

“就这么办!教材编撰之事,就有劳先生费心了。学宫所需一切用度,皆由我南镇军团一力承担!”

又过了几日,雅安学宫的蒙学正式开课了。

数十名衣衫洗得发白的孩童,怯生生地坐在崭新的课堂里。

费密亲自讲授第一课。

他没有讲“天地玄黄”,也没有讲“之乎者也”,而是从盘古开天辟地,讲到大禹治水,再讲到古蜀国蚕丛及鱼凫的传说。

孩子们听得入了迷,眼中充满了对未知世界的好奇。

课后,一名汉军军官走进学堂,教孩子们唱一首新编的歌谣。

“岷山高,青衣长,天府之国是我乡。”

“不留辫,不称奴,要做堂堂汉家郎。”

“汉王来,开新天,家家户户有余粮……”

稚嫩的童声汇聚在一起,从学宫里飘出,传遍了雅安城的大街小巷。

许多在街边劳作的百姓听到歌声,都停下了手中的活计,侧耳倾听,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。

贺连山站在学宫的院墙外,听着那充满希望的歌声,胸中涌起一股比攻城拔寨更为强烈的满足感。

当夜,他给远在黑水城的李信写了一封长长的密报。

信中,他详述了偶遇费密,以及筹办蒙学的全部经过。

在信的末尾,他郑重写道:“……费先生乃蜀中大儒,名望极高。得其相助,川中士人之心,可得大半。蜀人重文脉,远胜于金银。若能复修各地书院,广兴教化,则民心归附,指日可待。今雅安已稳,末将恳请大王,允我部相机进取名山,以固雅安侧翼,并将我汉家教化,推及更广之域……”

黑水城,汉王府。

李信展开密报,一字一句地读着,脸上的笑意越来越浓。

当他读到信末,看到贺连山那段关于文脉的论述时,他霍然起身,在屋内来回踱步。

“好!好一个贺连山!不枉我委以重任!”

他将密报重重拍在桌上。

“文攻武备,双管齐下!这才是真正的消化战果!”

他当即叫来书记官。

“传我王令!”

“通令全军各部及保民府,凡我汉军所到之处,务必保护各地古迹、书院、庙宇,不得有丝毫损毁,违者以通敌论处!”

“令保民府即刻拨出专款,用于修复所有光复州县之书院学宫,延请名士,开办蒙学!”

书记官奋笔疾书。

李信又拿起笔,亲自给贺连山写了回信。

“……卿之所为,深合本王之心。收复人心,更胜于攻城略地。名山之事,相机而动即可,不必拘泥。川中全局,望卿与诸将好自为之。”

放下笔,李信的目光投向舆图上雅安旁边那个小小的点——名山。

他知道,一场席卷四川,乃至席卷整个天下的文化风暴,已经随着那稚嫩的歌声,在雅安城悄然拉开了序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