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69章 会议定策深耕(1 / 2)

黑水城帅帐内的炭火烧得正旺,却没有驱散帐中凝重的空气。

帐外是汉军将士庆祝胜利的喧嚣,帐内却是决定未来的寂静。

李信坐在主位,手指轻轻敲击着面前的案几。

他的面前,不是沙盘,而是一幅详尽的河西舆图。

“诸位,仗打赢了,但我们的麻烦才刚刚开始。”

李信的声音不高,却让帐内每一个人都凝神倾听。

“拿下河西,只是拿到了钥匙。如何用这把钥匙打开中原的大门,甚至坐稳整个天下,看的不是我们能打下多少地,而是我们能守住多少,能养活多少人。”

他的话,像一块石头投进平静的湖面。

陈敬之站了出来,他清瘦的身影在跳动的火光下显得格外坚定。

“王上所言极是。”

“臣与保民府同僚连日勘察,已就河西治理,拟定了一份方略。”

他展开一卷羊皮纸,上面用细密的炭笔绘制着田亩与水渠的规划。

“河西之地,自古便是膏腴之地,只是多年战乱,加上鞑清盘剥,才致十室九空,田地荒芜。”

“臣的方案,核心在一个‘垦’字。”

陈敬之指向舆图上黑河沿岸大片的空白区域。

“臣已派人从西域调集耐旱的‘珍珠粟’、‘沙地麦’等粮种,这些粮种耗水少,生发快。”

“我们可沿黑河两岸,开垦荒地,首期目标,三万亩。”

帐内响起一阵轻微的骚动。

三万亩,对于这片广袤的土地而言不算什么,但对于一个刚刚起步的政权,却是一个巨大的工程。

“地有了,种子有了,水呢?”

一个粗豪的声音响起。

骠骑军团长李铁牛,这位在战场上从不皱眉的猛将,此刻却是一脸的疑虑。

“河西缺水,天下皆知。黑河的水量,时丰时枯,靠天吃饭,怕是不稳妥。”

陈敬之似乎早料到有此一问。

“李将军所虑,正是关键。”

“格物院已经改良了新式的蒸汽抽水机,以煤为燃料,可日夜不休,将河水提升至高处,再由水渠灌入田亩。”

“只要煤炭跟得上,水源便不是问题。”

他又补充道。

“为鼓励流民垦荒,臣提议,凡参与开垦之农户,首年免除一切租税,次年租税减半。”

“此外,保民府将设立农官,下到田间地头,专门指导百姓耕作,传授新式农法。”

这套方案,环环相扣,考虑得极为周详。

李信听完,微微颔首。

但他没有立刻表态,而是提出了一个更深层的问题。

“农官,由谁来当?”

“新来的农户,对我们毕竟还是陌生的。若是派去的官吏只知发号施令,恐怕会激起民怨。”

陈敬之躬身。

“王上远见。”

“臣正要禀报。农官的人选,一部分从我们后方识字的子弟中选拔,另一部分,也是更重要的部分,要从当地那些有耕作经验、有威望的老农中吸收。”

“让他们参与管理,既能让政令通达,也能让他们有归属感。”

“让他们明白,这地,是为自己种的,不是为我们这些‘官’种的。”

“好。”

李信终于说出了这个字。

“就这么办。基层治理,要的就是这股‘自己人’的劲头。”

他转向一直沉默的军师祭酒徐文良。

“文良,河西是根基,西域就是屏障。这道屏障,你打算怎么建?”

徐文良手持一根长杆,指向悬挂在侧面的一副更为庞大的西域全图。

地图被细线分成了几个颜色各异的区域。

“回王上,西域地貌复杂,部族林立,不可一概而论,当分而治之。”

他用长杆指向南疆的绿色区域。

“南疆,多为绿洲城邦,畏兀儿各部聚居。此地民风彪悍,但对强者素来敬服。臣以为,可设安抚使署,以我汉军官员为主,辅以当地德高望重的部族首领,共同理政。以怀柔为主,让他们看到跟着我们的好处。”

长杆又移向西边,那是一片广阔的黄色。

“西疆,直面中亚诸汗国,乃四战之地。此处当设安西都护府,由我汉军精锐直接管辖,驻军屯田,军政合一。对外,要强硬,要让他们知道,大汉的疆界,寸土不可犯。”

接着,是东疆的红色细长地带。

“东疆,扼守丝绸之路要道,哈密、吐鲁番等地,是商旅必经之所。此处当设守御使,重兵把守关隘,确保商路畅通。此为我汉军钱袋之一,不容有失。”

最后,长杆指向了最北方的广袤草原。

“至于北疆,眼下我军兵力与粮草尚有不足,不宜大规模进驻。可暂设斥候营,广布哨探,监控漠北动向。待河西粮仓充实,再图北进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