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下文学小说网 > 女生言情 > 铁血西域:开局结果了噶尔丹 > 第126章 铁血诗篇,天下暗流

第126章 铁血诗篇,天下暗流(2 / 2)

这首诗,如同燎原的星火,迅速通过往来的商队、流民、甚至秘密渠道,传向四面八方。

河西、陕西、山西、河南。

凡是汉人聚居之地,凡是有心向故国、心怀悲愤之士,无不争相传抄,低声吟诵。

文人墨客击节赞叹,誉之为“千古雄篇,气吞山河”。

字里行间那深沉的亡国之痛、剃发之辱,以及对卧龙谷大捷的狂喜、对李信和汉王军的崇敬、对复兴汉家江山的渴望,如同最猛烈的催化剂,点燃了无数汉人心中那沉寂已久、却从未熄灭的火种。

“愿提雄兵三百万,踏破贺兰复旧京。”

这最后一句,更是如同惊雷,炸响在无数热血青年的心头。

一颗颗名为“希望”和“反抗”的种子,在诗篇的浇灌下,于黑暗的土壤中,悄然破土,生根发芽。

卧龙谷大捷的消息与李颙的雄诗,如同两道惊雷,不仅震撼了庙堂,点燃了文人的热血,更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,在广袤的民间激起了层层涟漪,引发了无声却汹涌的暗流。

河西,甘州城外,一处偏僻的村落。

破败的土屋内,油灯如豆。

老铁匠张石头,用布满老茧和烫伤疤痕的手,一遍遍摩挲着儿子从城里带回的、抄录在粗麻纸上的诗句。

他的三个儿子,两个死在清军入关时的劫掠,一个被强征为民夫,累死在修河工的工地上。

浑浊的老泪顺着他沟壑纵横的脸颊滑落,滴在“扬州十日骨未寒,嘉定三屠魂犹嘶”那行字上。

“爹……”儿子张铁柱看着父亲,眼中也含着泪,“卧龙谷李旅帅他们……他们真把金帐鞑子打垮了。

杀了那么多。

抓了那么多。”

“好……好……”张石头哽咽着,猛地抬起头,眼中爆发出一种近乎疯狂的神采,“铁柱。

收拾家伙。

咱们去卧龙谷。”

“爹?您的身子……”

“老子这把老骨头,打铁的手艺还没丢。”

张石头挣扎着站起来,腰杆挺得笔直。

“李旅帅那里缺工匠。

缺打兵器的好手。

老子要去。

给汉王军打刀。

打枪。

打炮。

打能杀尽胡虏、光复河山的利器。”

同样的一幕,发生在许多地方。

山西汾州,世代相传的木匠世家,家主赵老蔫默默收拾起祖传的鲁班尺和精巧工具,带着两个儿子和三个徒弟,在一个深夜悄然离家,消失在通往西北的官道上。

河南洛阳,一位曾在明朝工部兵器局任职、因不肯剃发而隐居多年的老匠人,看到诗句后老泪纵横,取出珍藏多年的火器图谱,毅然踏上了西行之路。

陕西米脂,几个精通水利营造的师傅,变卖了家产,拖家带口,向着传说中那个能造出“惊雷重炮”的山谷进发。

他们如同涓涓细流,从四面八方,怀着对故国的追忆,对清廷的仇恨,对卧龙谷的向往,以及对新生的汉人政权的最后一丝希望,向着西北汇聚。

他们带来了祖传的技艺,带来了压箱底的本事,更带来了复兴汉家江山的炽热渴望。

卧龙谷的格物院工坊、矿场、筑城工地,迎来了第一批自发投奔的民间大匠。

王希、王二看着这些风尘仆仆却眼神炽热的老匠人,激动得难以自持。

然而,这涌动的暗流之中,也夹杂着致命的漩涡。

清廷的粘杆处和各地官府密探,如同闻到了血腥味的鲨鱼,迅速行动起来。

通往卧龙谷的各条隐秘小道上,除了满怀希望的工匠和流民,也悄然混入了一些行踪诡秘的身影。

他们或是扮作逃荒的难民,或是伪装成行商的脚夫,眼神闪烁,举止谨慎,时刻留意着沿途的关隘、地形、驻军情况,并将所见所闻,通过秘密渠道传递出去。

河西重镇肃州城,一间不起眼的客栈地字号房内。

一个面色蜡黄、商人打扮的中年人,正对着烛火,用一种特制的药水在一张薄如蝉翼的绢布上飞快书写:

“流民工匠西去者日众,皆言投奔卧龙谷。

谷口戒备森严,盘查甚紧,难以混入。

然谷外新建工坊、矿场多处,招募人手,或可从此处着手。

李颙之诗流传甚广,蛊惑人心,需严查禁绝。

另,闻汉逆正大肆整训金帐降俘,编为劳役,意图不明。”

写罢,他将绢布卷成细条,塞入一根掏空的竹杖内,交给一个等候在旁的、看似憨厚的脚夫。

“速送兰州,老地方。”

脚夫接过竹杖,点点头,无声地融入夜色之中。

卧龙谷的崛起,如同一块巨大的磁石,吸引着渴望光复的希望,也招引着来自黑暗的窥探与杀机。

机遇与危险,如同双生子,伴随着这初生的政权,在血与火的淬炼中,艰难前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