红榜是用牛皮纸写的,墨水在阳光下泛着油光,只见“预科班录取名单”几个字格外醒目——这是提前高考的预录取,能拿到名额的,前面50基本有希望考上,后面看运气。
“名次出来了!分数出来了!”有好事人踮着脚喊,“第一名依然是高三(一)班的周明轩!”
人群瞬间炸开了锅,毕竟哪位可是常年霸榜,还是状元苗子。周明轩那可是是学校的“神话”,据说能把那本《高等数学》倒背如流,之前还代表学校参加过物理竞赛,拿过一等奖。
“那跳级生刘光鸿呢?他排第几?”有人扯着嗓子问。大家都记得这个只在学校待了半年的高三插班生,平时不声不响,却总被老师叫去办公室聊问题,身份神秘得很。
刘光鸿站在人群外围,手里捏着本翻旧的《汉语词典》,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书页边缘。他今天特意来得晚一些,就是不想被围堵,可如今还是让别人关注。
“你们看,就在
惊叹声像潮水般涌来。“我的天,他不是只上了半年高三吗?”
“听说他还是百货大楼的后勤技术员,边上班和边读书,这都能考第二,这是什么人?”
“周明轩可是正儿八经学了三年啊,这刘光鸿也太神了!我听说他初中也是跳了一级!”
刘光鸿听到别人吹捧,嘴角勾起一抹不易察觉的弧度。
三分,不多不少,刚好卡在“惊艳天才”和“内敛人才”之间。
他特意在数学卷的最后一道附加题上“算错”了——那道题他本可以拿满分,却故意留了个破绽做错,把分数压到了140,否则以他的实力,超过周明轩并非难事。
不过他还是有点大意,以为参考往年分数,发挥7成实力即可登顶,看来这个时代还是有不少高手!
“光鸿!你太牛了吧,差点就考第一!”同班的王磊拍着他的肩膀,兴奋得满脸通红,“我妈说你要是能上预科前十,她就允许我跟着你一起复习!”
刘光鸿笑了笑:“运气好而已,你小子别那我做借口。”
他心里清楚,这不是运气。为了这个“第二”,他把系统里的“应试技巧”技能点磨得发亮。
连阅卷老师的给分习惯都摸得七七八八——哪些步骤必须写全,哪些地方可以简写,甚至连卷面整洁度对分数的影响都算在了里面,就是想不到有天才在这学校。
两人正说着,一个穿着白衬衫的俊秀男生从人群里挤出来,鼻梁上架着副黑框眼镜,镜片后的眼睛亮得惊人。他显然目标明确,径直走到刘光鸿面前,伸出手:“我是周明轩,第一名。”
“刘光鸿,第二名。”两人的手轻轻一握,仿佛战意十足。
“你的物理最后一道题解法很特别,你能告诉我哪里知道吗?”周明轩的声音很平静,却带着股不容置疑的发问,“而且你用了拉格朗日方程,我们高中课本里可没教这个。”
刘光鸿挑眉,这小子有点傲气,他确实用了大学物理的解法,比常规方法简洁一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