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天傍晚,他看到刘光齐带着两个乡下年轻人进了院,只当是又来投奔的穷亲戚,撇着嘴对傻柱说:“你看刘海忠,真是自讨苦吃,家里都快成难民收容所了。”
傻柱探头看了看,没说话。他觉得那两个年轻人穿着虽然破旧,但眼神里有股精气神,不像是来要饭的。
刘光鸿把刘二柱和狗剩领到机械厂,先去人事部办了手续,又带他们去车间熟悉环境。钱爱国看着这两个怯生生的乡下小子,笑着对刘光鸿说:“你倒是会给自家人谋福利。”
“不是自家人,是技术投资。”刘光鸿笑着说,“等他们学会了,就是咱们的得力助手。”
他给两人分了工:刘二柱跟着老工人学装配,狗剩留在实验室给他打下手,先从认图纸、磨工具学起。
狗剩虽然没读过多少书,但脑子灵活,看刘光鸿画图纸时,眼睛都不眨一下,遇到不懂的就敢问,很快就入了门。
晚上回到家,二大妈做了顿好的,算是给两个年轻人接风。
饭桌上,刘光鸿拿出张纸条,上面写着学习计划:“二柱,你每天记三个零件名称,一个月后我检查;狗剩,这是机械基础的草图,你先照着画,下周我教你用卡尺。”
两人连忙点头,扒着饭的手都有些抖——他们长这么大,还是头一次被人这么郑重地安排“学习”,心里又激动又忐忑。
刘海忠看着这一幕,心里的疙瘩总算解开了。
儿子这招既帮了老家,又没让自家吃亏,比自己硬邦邦地拒绝要高明多了。他端起酒杯,对刘光齐和刘光鸿说:“来,喝一个。以后好好干,别让人看不起。”
窗外,易中海屋里的灯亮着,隐约传来咳嗽声。
他永远不会知道,就在他眼皮底下,刘光鸿已经悄无声息地布下了一盘棋——这盘棋不仅稳固了刘家在院里的地位,还为遥远的刘家村,送去了一缕挣脱贫困的微光。
夜色渐深,风扇实验室的灯还亮着。
刘光鸿正在修改风扇的电路图,试图把功耗再降一点。狗剩趴在旁边的桌子上,借着灯光认真地画着草图,铅笔尖在纸上留下歪歪扭扭却异常认真的痕迹。
钱爱国推门进来,看到这一幕,笑着摇了摇头。
他忽然觉得,这台小小的风扇,承载的或许不只是一个产品的命运,还有两个乡下青年的未来,和一个少年设计师的远见。
而这一切,都只是开始。刘光鸿想要创造更多机会给刘家村人,最好把周围四合院换成刘家村人,就算起风,都不怕!
腊月的寒风卷着碎雪掠过第一机械厂的厂区,光秃秃的树枝上挂着冰棱,却挡不住车间里热火朝天的干劲。
风扇车间已经正式投产,流水线上的银灰色风扇一个个组装成型,传送带“咔哒咔哒”地转动着,像是在奏响一曲丰收的乐章。
刘光鸿站在车间角落,看着刘二柱和狗剩熟练地操作着工具,眼里露出欣慰的神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