持续的摩擦、提防和随时可能爆发的流血冲突,像沉重的巨石压在每个人的心头,如今这块巨石似乎被暂时移开了。虽然未来如何尚不可知,但至少此刻,和平的曙光真切地照在了这片土地上。几个汉民老农甚至偷偷抹了抹眼角,低声念叨着:“好了,好了,这下能安心种地了……”
盟誓的庄重气氛尚未完全散去,一个新的希望之地已在界限附近悄然开辟。
互市的地点选在盟誓地不远处,一处背风向阳、靠近水源的平坦谷地。这里视野开阔,便于管理,也远离双方的核心居住区,减少了潜在的摩擦点。
开市之日,谷地中一派热闹景象。林霄亲临主持,吴有田同知带着几名吏员和阿山负责具体协调。州衙在场地中央搭起了一个简易的木棚,作为官府的临时办公点和仲裁处。
汉民这边,带来了他们最迫切需要的物资:雪白的盐被小心翼翼地装在陶罐或竹筒里;厚实的葛布、麻布卷成卷;粗糙但实用的陶罐、陶碗堆叠着;简易的铁制农具——锄头、镰刀、柴刀,虽然形制简单,却闪烁着金属特有的冷硬光泽,吸引了无数黎族汉子热切的目光;还有妇女们巧手制作的针线、顶针等小物件。这些物品被整齐地摆放在铺开的草席或木板上。
黑石峒的黎人则带来了大山的馈赠:鞣制好的、散发着淡淡腥气的各种兽皮,有鹿皮、山羊皮、野猪皮,甚至还有几张稀有的豹子皮;编织精美、纹样独特的藤筐、背篓、席垫,展示了黎族精湛的手工艺;用草绳捆扎好的、散发着清香的各色山草药;用竹筒盛装的、金黄粘稠的野蜂蜜;以及他们赖以生存的特色作物——颗粒饱满、色泽深红的山兰稻米。这些山货琳琅满目,充满了原始而蓬勃的生命力。
交易伊始,双方都带着明显的谨慎和试探。汉民商贩看着黎人腰间挎着的刀,心里难免打鼓;黎人则对汉人带来的铁器和布匹既渴望又带着一丝本能的警惕,尤其是对官府小吏的存在。
语言更是最大的障碍,除了阿山和少数几个懂些简单汉语的黎人,大部分交易只能依靠手势、表情和简单的物品比划。
一个汉民老农看中了一张厚实柔软的鹿皮,想用来给即将过门的儿媳妇做件冬衣。他指着鹿皮,又比划着穿在身上的动作,然后拿出半匹葛布。卖鹿皮的黎族汉子皱着眉,摇摇头,伸出两根手指,又指了指老农手中的布。老农急了,连连摆手,表示太多。
这时,阿山及时走了过来,用黎语询问了黎族汉子的心理价位,又向老农解释。经过一番“翻译”和讨价还价,最终老农用大半匹葛布加上一小罐盐,换得了那张鹿皮。老农抱着鹿皮,脸上笑开了花,不住地向阿山和那黎族汉子点头道谢。黎族汉子掂量着换来的布和盐,也露出了满意的笑容,用生硬的汉语说了句:“好!好!”
另一边,一个黎族妇人拿着几捆晒干的、治疗跌打损伤的草药,想换些缝补衣物的针线。她走到一个卖针线的汉人妇女摊前,把草药放下,然后拿起一枚铁针和一轴线比划。汉人妇女明白了她的意思,但看着那几捆草药,有些犹豫,似乎觉得不值。妇人又急忙从背篓里掏出一个小竹筒,打开盖子,里面是金黄的蜂蜜。她用手指蘸了一点蜂蜜,示意汉人妇女尝尝。汉人妇女尝过后,眼睛一亮,点点头。最终,妇人用两捆草药加上一小竹筒蜂蜜,换得了五枚铁针和两卷麻线。她小心地把针线包好,藏进怀里,脸上露出了如释重负的笑容。
在官府小吏和阿山的不断穿梭调解下,类似的交易场景越来越多。起初的生疏和戒备,在实实在在的需求和利益的驱动下,逐渐被一种新奇而务实的交流所取代。虽然语言不通,但“这个换那个”、“行不行”、“好”、“谢谢”这些简单的词汇,伴随着手势和笑容,成了互市上最通用的语言。
谷地中的气氛越来越活络,讨价还价声、达成交易的欢笑声交织在一起。汉民带来的盐、布、铁器迅速减少,换回了珍贵的兽皮、药材、蜂蜜和山兰米;黎人则得到了改善生活、提高生产力的必需品。双方都从这场交易中获得了切切实实的好处。
林霄站在木棚下,看着眼前这幅逐渐展开的、充满生机的“边贸图景”,心中稍感宽慰。他深知,互市的意义远不止于眼前的物资交换。
它像一道无形的桥梁,第一次将两个隔阂甚深的族群,以一种相对平等、互利的方式连接起来。它也是一个缓冲地带,让双方百姓在讨价还价、挑选货物的过程中,有了近距离接触和观察对方的机会。
那些黎族汉子看着汉人老农熟练地检查农具刃口,汉人妇女看着黎族妇人灵巧地展示藤编技艺,彼此眼中除了交易的算计,或许也悄然滋生了一丝好奇甚至微弱的认同感?敌意,往往源于无知和隔阂,而接触与了解,则是消融坚冰的第一步。
他特意将负责管理互市的吏员和阿山叫到跟前,郑重嘱咐:“尔等务必牢记,公平二字乃互市存续之根本!官府在此,非为敛财,实为维持秩序,保障公平。对欺行霸市、强买强卖、尤其是仗势欺压黎人者,一经查实,无论汉黎,一律严惩不贷!黎人初涉此道,相对弱势,尔等更要留心保护其利益,莫让些许奸商坏了朝廷安抚之大计!”
他又转向混在人群中伪装成商贩或帮工的几名基地人员,低声叮嘱:“留意黎人带来的那些藤编器物,其工艺独特,坚韧耐用,或有大用;还有那山兰稻米,据说耐瘠薄,抗病虫,其种植之法,可寻机向黎人请教,详加记录。此皆琼州特有之物产,价值不可小觑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