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80章 光配料就摆出了一大排(2 / 2)

馕是西域饮食的根,就像南方人离不了米饭,北方人离不开面条。

楚西南脱口而出:“不就和烧饼差不多?都是贴炉子里烤的。”

苗侃瞥他一眼:“差远了。”

一边说,一边让帮工点火升温。

自己卷起袖子,准备上手。

把现在没事儿的厨师全都喊过来,统一培训。

厨房这时候离开火还早,大伙儿也都闲着,听说要教新活儿,立马围了过来,盯着苗侃摊面团。

“这玩意儿叫馕,听着名字挺怪是吧?其实是从波斯那边传来的说法,说白了就是饼子、面坨坨。”

“别以为都叫馕,就长得一个样。

种类多得很,大小厚薄都不一样。”

“最大的那种叫艾曼克,中间压得薄,边上一圈鼓起来,面上还戳着各种花道道,一张就有半米宽。”

“这么大一张,得用上一两公斤的面粉,算得上是馕里的巨无霸。”

“最小的呢,就跟茶杯口差不多大,名字叫托喀西,也就一指头厚。”

苗侃笑笑:“这种最费工夫,讲究的就是个精细劲儿。”

“还有种不大的,直径大概巴掌宽,可厚度能到五六厘米,中间还掏了个洞。”

“这个叫格吉德馕,属于最厚实的一款。”

“口味嘛,花样也多。”

“有大的、小的、扁的、鼓的、带肉的、空心的、油多的、原味的、撒糖的……”

“有的夹着肉馅,有的掺了牛奶香,外皮还能裹层糖霜。

少说得有二十来种。”

苗侃一口气报完,自己都觉得舌头打结了。

一旁的厨师全听愣住了,眼珠子都快瞪出来。

跟听外星话似的!

苗侃继续说:“别看它圆不溜秋一块饼,像烧饼似的容易做。”

“其实门道多了去了,用料比你想的杂,比你以为的细。”

要不然哪来那股子香气扑鼻的味道?

可材料一多,配比就得拿捏准。

做得人不少,真正能做出地道味道的,掰手指头都能数完!

“打个比方,有点像披萨,但比披萨难多了。”

毕竟披萨直接塞烤箱就行。

可馕非得用特制的馕坑。

火候忽高忽低,温度也不稳。

这就很考手艺了!

“先说基础料:中筋粉、盐、糖、鸡蛋、牛奶、黄油……”

这些是打底必备。

后面的就可以按口味自己调了。

“比如加点玉米油,再来点黑胡椒、香葱末、花椒粉、芝麻啥的。”

就这么个金黄酥脆的小圆饼。

光配料就摆出了一大排!

十几样还不算完?

而且这还只是最普通的版本?

厨师们看得直咽口水,心里嘀咕:这也太复杂了吧!

苗侃开始指挥:“面粉和酵母按我说的比例混好。”

“接着倒牛奶和蛋液进去。”

“牛奶别一股脑全倒,分几次加,边加边揉。”

这样揉出来的面更劲道,也更匀实。

“再加盐和黄油,慢慢揉成团。”

“注意啊!这一步不能贪图光滑,千万别揉到什么‘三光’——盆光、面光、手光。”

苗侃特别强调了一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