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42章 总共洗三遍(1 / 2)

按系统给的配比,把盐和碱拌匀,加面粉,倒凉水。

揉成一个光滑面团。

“啪”的一声盖上盖子。

醒个二十分钟。

等系统提示达到“完美”状态。

掀盖,取面团,放进盆里。

加水,没过面团。

这步叫洗面。

弹牙又滑溜的凉皮,其实就是洗出来的淀粉。

这活儿挺解压。

随便揉、捏、压都行。

苗侃转头对帮厨说:“第一遍洗久点。”

“总共洗三遍。”

第三遍洗完,手里的面团已经散架了。

松松垮垮不成型。

拿细筛一滤,洗出的水单独接住。

“洗面水放一边沉淀,得等四五个小时才能蒸凉皮。”

说完,又换一盆清水,继续搓手里那坨散面。

这玩意,其实就是面筋。

凉皮和面筋,都是一团面加水搓出来的。

洗出来的水蒸熟了,就是凉皮。

剩下的渣团,就是面筋。

但这时候还不能用。

得换水接着洗,洗个十来回。

“标准就是水变清,一点白都不带,说明淀粉全洗光了。”

苗侃一边说,一边把手里的面筋搓成个光滑紧实的小团。

撕成小块,扔进滚水里煮二十分钟。

别看这一小团不起眼。

下锅一煮。

经过十几遍水洗的面筋遇热膨胀,呼啦一下涨满一锅。

飘着淡淡的麦香。

苗侃捞出来切碎,放旁边备用。

等洗面水沉淀好,上下分层。

把上头那层黄水倒掉。

底下剩的是半透明的白浆。

拿个凉皮锣锣,舀一勺浆,转匀。

放进大锅沸水里一烫。

其实找个平底盆也行。

但这儿人多店多,工具齐全,索性用了专用的凉皮锣锣。

像个大号不锈钢盘子。

挺大一个。

等锣锣上的面浆开始冒泡,就说明熟了。

直接把罗罗泡进凉水里,等它凉透了,抹上一层熟油,上面那层糊糊就能轻轻松松撕下来。

太薄了撕不动,太厚了嚼着发艮,倒面糊的时候倒多少,特别讲究。

苗侃知道帮厨一时半会儿掌握不了这分寸,干脆随口一说:“回头整个带刻度的碗来,定量用。”

“……”帮厨默默搓了搓手,脸都快僵了。

这话说得,听着就像嫌他笨手笨脚似的,那股子不耐烦劲儿藏都藏不住。

“哗啦——”

一张张透亮的圆皮在空中晃了晃,苗侃手一揭就下来了,还带着面粉的淡淡甜香。

凉皮算是弄好了!

苗侃让助手把皮子切成条,先搁一边。

“接下来是调汁。”

要是说前面那步是打地基,那这一步才是真正的灵魂。

凉皮好不好吃,全看这碗水!

这东西吃的就是个清爽解腻,苗侃早吃惯了。

可好吃的和难吃的,压根不是一个东西。

做法都差不多,关键就在这个调料水。

想让这水够味,也得靠卤汤!

但不用拿来卤肉,就把香叶、桂皮、八角扔开水里,加点醋,煮五分钟,晾凉就行。

这就是老店口里的“熟醋”。

要是直接往凉皮里倒醋,那酸味太冲,扎嘴。

可用了这熟醋,酸得温和,吃得舒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