开了大约十分钟,前方出现了一个岔路口。这次不是两个岔路,而是三个。左边的路通向玉米地深处,中间的路铺着碎石,看起来最平整,右边的路被一片竹林挡住了,只能看到几根青绿色的竹竿。
杜明停下车,想起那张纸上说“黑瓦村的路没有岔口”,可现在出现了三个岔口。他熄了火,下车查看。左边的路上有新鲜的脚印,和他之前看到的小孩脚印一样;中间的碎石路上散落着些稻草,像是从什么东西上掉下来的;右边的竹林里传来水流声,隐约能闻到潮湿的泥土味。
他想起黑影画圈的动作,3和2。三个岔口,难道和这个数字有关?
杜明走到中间的碎石路,捡起一根稻草。稻草是新的,还带着淡淡的草香,上面沾着点青绿色的汁液,和那个黑影啃的玉米汁液一样。他顺着碎石路往前走了几步,发现路尽头有个稻草人,穿着蓝布褂子,和推独轮车上的人偶一模一样,只是这个稻草人没有脸,脖子上空空的,红绳在风里轻轻晃动。
“看来不是这条路。”杜明退回来,走到左边的路口。脚印在路中间断了,像是突然消失了。他蹲下身,摸了摸地上的泥土,发现泥土
最后他走到右边的竹林。竹林很密,竹竿之间的缝隙只够一个人侧身通过。他刚要进去,就看到竹林边缘的一棵竹子上刻着几行字,是用刀刻的,字迹很深:
“1. 遇到三个岔口,选有水流声的路。
2. 听到有人喊名字,数到七再回头。
3. 别捡路边的玉米。
4. 看到戴草帽的人,把草编鞋给他。
5. 到村口时,若磨盘在转,等它停了再进去。”
这和他昨天看到的规则不一样。杜明掏出手机,对着刻痕拍了张照,然后把照片和昨天的记忆对比。新规则里多了关于岔口和草帽人的内容,还修改了回头的次数。
他想起那只麻雀,想起黑影的提示,难道规则是会变的?或者说,不同的路上有不同的规则?
竹林里的水流声越来越清晰。杜明回到车上,把那只草编鞋放在副驾驶座上,然后发动汽车,慢慢开进竹林。竹竿划过车身,发出“沙沙”的声响,像是有人在旁边走路。
开了大约五分钟,竹林渐渐稀疏,前方出现了一片空地。空地上有个石碾子,旁边坐着个戴草帽的老人,正低头抽烟。是那个推独轮车的老人!
杜明的心跳瞬间加速。他想起新规则的第四条“看到戴草帽的人,把草编鞋给他”。他停下车,拿起副驾驶座上的草编鞋,深吸一口气,推开车门。
老人抬起头,帽檐下的脸依旧是青灰色,眼睛里的红光淡了些。他看着杜明手里的鞋,没说话。
“这个……给你。”杜明把鞋递过去。
老人接过鞋,用枯瘦的手指摩挲着鞋面上的缠枝莲,突然开口说:“你奶奶在等你。”
这次他的声音很平静,不像昨天那样尖利。
“她在哪儿?”杜明急忙问。
老人指了指空地尽头的路:“顺着这条路走,就能到村口。记住,磨盘转的时候,别靠近。”说完,他把草编鞋塞进怀里,站起身,推着独轮车走进竹林深处,铃铛声越来越远,这次听起来不再诡异,反而有种说不出的平和。
杜明回到车上,继续往前开。路渐渐宽了起来,能看到远处的瓦房了。村口的磨盘就在前面,此刻正慢悠悠地转着,磨盘旁边没有人。
他停下车,看着磨盘。磨盘转得很规律,一圈,两圈……转第七圈的时候,他听到身后有人喊他的名字。
“杜明。”
是奶奶的声音,很清晰,不像昨天那样陌生。杜明想起新规则的第二条,开始在心里数数:一,二,三,四,五,六,七。
数到七的时候,他慢慢回过头。
车后座上坐着一个老人,穿着蓝布褂子,头发花白,脸上布满皱纹,正是他的奶奶。奶奶正看着他,眼神很平静,不像视频里那样呆滞。
“奶奶?”杜明的声音有些发颤。
奶奶笑了笑,指了指窗外的磨盘:“等它停了,咱们就回家。”
磨盘还在转,第八圈,第九圈……当它转到第十圈的时候,突然停了下来,发出“咔哒”一声,像是卡住了什么东西。
杜明推开车门,扶着奶奶下车。奶奶的手很温暖,不像他之前感觉到的那样冰冷。村口的炊烟还在升起,空气中弥漫着饭菜的香味,是奶奶做的红烧肉的味道。
“路没走反。”奶奶牵着他的手,慢慢往村里走,“是他们想让你走反。”
杜明回头看了一眼那辆皮卡,车影和他的影子并排躺在地上,一样长。远处的竹林里,铃铛声又响了起来,叮铃,叮铃,像是在送别。
他低头看了看奶奶的脚,穿着一双新做的布鞋,鞋面上绣着鲜红的缠枝莲。
也许规则不是用来遵守的,而是用来发现破绽的。杜明想。
黑瓦村的路,似乎终于走到头了。可他知道,这只是开始。竹林里的规则,石碑后的玉米叶,还有那只总在头顶盘旋的麻雀,都在暗示着,这个村子里藏着更多的秘密,更多需要被解读的规则。
他握紧了奶奶的手,跟着她走进灰黑色的瓦房深处。身后的磨盘不知何时又开始转动了,发出沉闷的声响,像是在计算着什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