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内瓦的五月风里裹着阿尔卑斯山的雪味。
陈凡拎着行李箱走出机场大厅时,鼻尖先撞上了日内瓦湖的水汽。
湿润、清冽,像极了父亲当年泡的碧螺春。
世界鉴宝大会的横幅挂在穹顶下,用中、英、法、西四种语言绣着“文物:跨越时空的对话”。
各国语言的指示牌像彩色的藤蔓,绕着大理石柱往上攀,指向不同的功能区:
签到处的铜桌上摆着各国的国徽印章,媒体区的摄像机镜头闪着冷光,连休息区的咖啡桌上都放着印着大会logo的骨瓷杯。
“陈先生,这边请。”金发碧眼的玛丽·杜波依斯举着写有“ FAN”的牌子迎上来。
她是瑞士国家博物馆的青铜器研究员,也是本次大会的向导:
“您的酒店在日内瓦湖畔的‘云杉宫’,从房间能看见雪山。”
叶敏凑过去看玛丽的名牌:“您也是鉴宝师?”
“曾经是。”玛丽笑着指了指自己的胸牌:
“现在负责大会的文物征集和场地布置,上一届我帮意大利博物馆收了幅卡拉瓦乔的素描,差点被小偷顺走。”
众人笑起来。
电梯升到顶层,酒店房间的落地窗外,日内瓦湖像块碎钻嵌在绿绒绒的山峦间,远处喷泉的水柱在阳光下折射出彩虹。
陈凡放下行李,第一反应是摸出平板看大会议程。
日程表用烫金字体印着:
初赛(5月15日):
基础文物鉴定,限时15分钟\/件;
复赛(5月17日):
跨时代综合分析,需撰写500字鉴定报告;
决赛(5月19日):巅峰对决,现场鉴定争议文物。
“初赛是淘汰制,前50名进复赛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