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17章 舆论造势(2 / 2)

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大儒王守谦的《便民利国说》。文中以沈家交子为例,论证适度的金融创新能够促进货物流通,增加朝廷税收,实为利国利民之举。

这篇文章被广为传抄,连京城的一些官员都读到了。永嘉帝在朝会上特意询问交子之事,让刘瑾十分难堪。

眼看着舆论逐渐倒向沈墨轩,刘瑾终于坐不住了。

这日,沈墨轩接到一封来自京城的密信。信中告知,刘瑾已说服太后,将以“扰乱钱法,动摇国本”的罪名,下旨取缔江南商盟,严禁交子流通。

“该来的终于来了。”沈墨轩将信递给慕容惊鸿和苏芷瑶。

慕容惊鸿看完信,面色凝重:“若真如此,我们所有的努力都将付诸东流。”

苏芷瑶却道:“未必。如今民心在我们这边,就算是太后,也要顾忌民意。”

沈墨轩点头:“芷瑶说得对。我们要在圣旨到达之前,让朝廷看到民意的力量。”

一个更大规模的请愿活动开始了。这一次,不仅是商贾,连普通百姓也加入进来。

在江南各州的府衙前,每天都有民众聚集,递交请愿书,要求保留交子。请愿书上的签名密密麻麻,有的不会写字的人就按上手印。

更让人感动的是,一些偏远山村的村民也派人送来联名信。他们中很多人从未使用过交子,却听说过它带来的便利,愿意为这份希望站出来。

“我们虽用不上交子,但知道它对跑买卖的人是好事。”一个山村老者的话朴实却动人,“好事就该留着。”

这股民意浪潮很快传到了京城。永嘉帝每日都能收到来自江南的请愿书,堆满了御案。

“这个沈墨轩,倒是很得民心啊。”永嘉帝对身边的太监感叹。

太监小心翼翼地说:“陛下,太后那边...”

永嘉帝摆手:“朕自有主张。”

就在双方僵持不下时,一个出人意料的消息传来:太后的母亲,年过七旬的秦国夫人,即将南下游玩。

“这是个机会。”沈墨轩得知消息后,眼中闪过智慧的光芒,“若能让她亲眼看到交子的好处,或许能改变太后的态度。”

慕容惊鸿皱眉:“秦国夫人深居简出,且与刘瑾关系密切,恐怕难以接近。”

苏芷瑶却道:“未必。我听闻秦国夫人信佛,每月必去慈云寺上香。我们可以从这里入手。”

计议已定,一个精密的计划开始实施。

这日,秦国夫人的车队抵达江南。如苏芷瑶所料,她第二日便前往慈云寺上香。

沈墨轩早已在寺中布署。他没有直接接近秦国夫人,而是让她“偶然”听到一些对话。

在寺院的菩提树下,几个香客正在闲聊。

“...多亏了交子,我才能及时进货,赶上这次的庙会。”

“是啊,从前带着铜钱,走哪都提心吊胆。现在轻松多了。”

“听说朝廷要禁止交子,这可如何是好?”

秦国夫人果然被话题吸引,驻足倾听。

在寺外的市集上,秦国夫人的侍女购买香烛时,商贩找零用的正是交子。

“这是...”侍女好奇地问。

“这是交子,轻便好携带。”商贩热情地解释,“您要是不习惯,我给您换铜钱。”

侍女想了想:“不必了,我正要买些丝线,直接用了便是。”

秦国夫人亲眼见证了交子在民间的流通情况,若有所思。

当晚,秦国夫人下榻的行馆来了一位不速之客——苏芷瑶。她以苏家小姐的身份前来拜见,献上精心准备的礼物。

“晚辈苏芷瑶,特来拜见夫人。”苏芷瑶行礼道。

秦国夫人对这位知书达理的姑娘很有好感,温和地问:“苏小姐不必多礼。老身听闻你是沈墨轩的夫人?”

“正是。”苏芷瑶坦然道,“外子一直想拜见夫人,又恐唐突,故让晚辈先行前来。”

秦国夫人微微一笑:“沈墨轩倒是知礼。老身今日在市集上,见到了他推行的交子,确实便利。”

苏芷瑶心中暗喜,面上却不露声色:“夫人明鉴。外子推行交子,本意确实是为了方便商旅,促进货殖。”

二人相谈甚欢。苏芷瑶趁机邀请秦国夫人参观沈家工坊,让她亲眼看看江南商贸的繁荣景象。

次日,秦国夫人应邀前往沈家工坊。只见工坊内秩序井然,织机声声,工匠们各司其职。仓库外,商贩们排队提货,结算用的多是交子。

“以往结算,要点数铜钱,费时费力。”工坊管事向秦国夫人解释,“用了交子后,效率提高很多。”

秦国夫人点头称许。

参观结束后,沈墨轩亲自设宴款待。席间,他详细讲解了交子的运作机制和带来的好处,却只字不提朝中争端。

秦国夫人临行前,对沈墨轩说:“沈侯爷,老身此番南下,所见所闻,感触良多。回京后,定会如实向太后禀报。”

送走秦国夫人后,慕容惊鸿问沈墨轩:“你觉得她能说服太后吗?”

沈墨轩望着远去的车队,轻声道:“无论如何,我们已尽了最大努力。现在,只能等待了。”

然而,他们等来的不是太后的态度转变,而是一个更坏的消息:刘瑾得知秦国夫人对交子有好感后,决定先下手为强。他已经说服太后,三日后就将下旨取缔交子!

消息传来时,沈墨轩正在与商盟成员开会。全场顿时鸦雀无声,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沈墨轩身上。

“沈侯爷,我们该怎么办?”一个成员颤声问道。

沈墨轩沉默片刻,忽然起身,目光扫过在场的每一个人:“诸位,是时候让朝廷听听江南百姓的声音了。”

一个大胆的计划,在他心中成形。这一次,他要做的不是请愿,不是上书,而是一场前所未有的民意展示。

江南的天空,风云再起。而这一次,沈墨轩要借的,是万民之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