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罪名大多牵强附会,缺乏铁证。 “勾结江湖”、“暗蓄私兵”等指控尤为空泛,难以坐实。
2. 保守派内部也非铁板一块, 其攻击主要出于政治目的,而非与他有不可调和的私人恩怨,存在分化、瓦解的可能。
3. 新政派虽处境不佳,但并非毫无还手之力, 他们也需要寻找机会反击保守派的攻势。
思路逐渐清晰。沈墨轩猛地睁开双眼,眸中闪过一丝锐利的光芒。坐以待毙,只有死路一条!他必须主动出击,哪怕希望渺茫!
他立刻起身回到书房(书房虽被搜查,但基本文具尚在),铺开纸张,开始奋笔疾书。
首先,他撰写了一份条理清晰、有理有据的 《自辩陈情书》 。文中,他坦然承认自己作为举人经商确与世俗观念有悖,但强调此举是为“学以致用,通商惠工,并非逐利忘义”。他详细阐述了改良青瓷工艺对提升产业、造福地方的积极意义,将“点石成金”归于技术进步而非妖术。对于海外探索,他紧扣朝廷“商屯”诏令,表明是为“开拓海疆、实边固防”尽一份心力,绝非“暗蓄私兵”。他坦然承认与慕容惊鸿相识,但坚称其乃“侠义之士,于风灾、匪患中多有义举”,驳斥“勾结匪类”的污蔑。整篇疏文不卑不亢,摆事实,讲道理,将对手的攻击一一化解于无形。
这封《自辩书》是他为自己竖起的旗帜,必须想办法递上去,至少要让部分朝官看到。
接着,他开始书写密信。
第一封,写给陈砚舟。信中未多言自身委屈,而是冷静分析了朝局,指出保守派此举意在借打击他而攻击新政,恳请陈砚舟及其背后的新政派同僚,若能施以援手,可在合适时机,于朝中代为呈递或散播他的《自辩疏》,并设法引导舆论,揭露对手罗织罪名、党同伐异的本质。
第二封,写给杭州的周掌柜、李掌柜等商盟核心成员。信中首先安抚众人,表明自己信心未失,要求他们稳住阵脚,核心团队务必团结,暗中维持商盟基本运作,尤其要保住海外的船队力量。同时,他指示他们动用一切可靠渠道,收集龙泉窑场、市舶司以及其他合作者对他技术贡献、商业信誉的正面评价,形成民间“万民伞”(舆论声势),以备不时之需。
第三封……沈墨轩笔尖顿了顿,墨迹在纸上微微晕开。这封信,是写给那个神秘消失的秦昭雪。地址,他写了“栖梧庄”,但能否送到,他毫无把握。信中内容极为简洁,只有寥寥数语:
“庄外风雨骤,庄内图犹存。雪泥鸿爪,可能指路?”
他没有哀求,只是点明现状,并暗示自己已接触到她留下的核心秘密(奇异图纸),询问下一步的指引。这是一次试探,也是一次求助,更是将选择权交还给了那个布局者。
写完三封密信,沈墨轩仔细用火漆封好。如何将这些信送出去,避开王府和刑部的耳目,是一个极大的难题。他手中可用的资源几乎为零。
就在他凝神思索之际,窗外传来一声极轻微的、如同夜莺啼鸣般的唿哨。
沈墨轩心中一动,这是……他与慕容惊鸿约定的暗号之一!
他悄然走到窗边,透过缝隙向外望去。夜色已深,院外看守的侍卫身影在灯笼下显得有些模糊。
只见一道几乎与夜色融为一体的黑影,如同轻烟般从高墙外飘然而入,无声无息地落在了院中角落的阴影里。不是慕容惊鸿又是谁?
她依旧是一身黑衣,背着她那狭长的包裹,清冷的眸光在黑暗中扫过,精准地落在了沈墨轩所在的窗口。
绝境之中,这抹熟悉的黑色身影,仿佛撕裂沉重夜幕的一道微光。
沈墨轩没有任何犹豫,迅速将三封密信从窗口缝隙中递了出去。
慕容惊鸿伸手接过,看也未看,便纳入怀中,对着沈墨轩微微颔首,身形再次一晃,便已如同鬼魅般消失在原地,仿佛从未出现过。
希望,随着那三封密信,悄然融入了无边的夜色,驶向未知的前路。
孤舟,已开始搏浪。
慕容惊鸿的及时出现,为沈墨轩带来了传递消息的唯一渠道。三封密信能否顺利送达?陈砚舟和新政派会如何应对?商盟核心能否稳住局面?而最关键的是,秦昭雪会收到那封暗示性的求助信吗?她是否会再次现身,或是给出新的指引?那张藏在“栖梧庄”的奇异图纸,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秘密,能否成为破局的关键?沈墨轩的主动反击刚刚开始,但前方的道路依然布满荆棘,更大的考验还在后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