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这件事,就这么定了。
开学前,我和星哥再跑一趟广州,把这条供应链敲定下来。
二哥,你留在北京,看好咱们的摊子,同时留意着有没有合适的固定摊位,老打游击也不是办法。”
木建军看着妹妹和陈星,他们两人,一个目光长远,一个沉稳果决,配合得天衣无缝。
他心里那点顾虑,在更大的格局和现实的安全威胁面前,终于消散了。
他用力点点头:“好,我听你们的,北京这边,你们放心。”
方案已定,三人的心情都轻松了不少。
对未来的规划,虽然充满挑战,但路径已经清晰。
小院的灯光熄灭,但三个人心中,都对十几天后的又一次南下,充满了新的期待。
两天后的下午,一封薄薄的电报被邮递员送到了小院。
木齐章正在院子里熨烫最后几件准备晚上出摊的衣服,蒸汽氤氲中,她听到邮递员的喊声,心猛地一跳。
她放下熨斗,快步走到院门口,签收了电报。
电报内容极其简短,只有一行字:“货已发,车次K48,三日抵京,凭此电及身份证取。马。”
尽管早有心理准备,但真正看到这行字,木齐章的手还是微微颤抖了一下。
她捏着电报,转身看向闻声从屋里出来的陈星。
陈星接过电报,扫了一眼,眼神沉稳,对她点了点头:“成了。”
简单的两个字,却像一颗定心丸。
这意味着,他们设想的远程供货模式,有极大的可能性成功。
之前等待变得格外漫长。
木建军有些焦躁,时不时念叨:
“不会出什么岔子吧? 路上会不会被扣下? 东西会不会少了?”
木齐章表面上平静,照常出摊,但每晚清点货款时,总会不自觉地看向日历。
现在好了,总算放心了。
天刚蒙蒙亮,三人就来到了北京站行李提取处。
手续比想象中顺利,工作人员核对电报和身份证后,指了指角落里一堆用麻绳捆得结结实实的包裹。
看到打着特殊绳结的包裹时,木齐章长长地舒了一口气,一直紧绷的肩膀终于松弛下来。
陈星上前,检查了一下包裹外的货运单,笔迹是老班长的,货物件数也完全对得上。
“是班长的笔迹,件数没错。”
陈星言简意赅,但语气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轻松。
木建军喜形于色,搓着手:“太好了,太好了。”
他迫不及待地和陈星一起,将沉重的包裹搬上借来的三轮车。
回到小院,拆开包裹比第一次还激动。
锋利的剪刀划开粗麻袋,露出里面用牛皮纸和塑料袋层层包裹的服装。
一股淡淡的樟脑丸和崭新的布料混合的气味散发出来。
木齐章仔细地检查着每一件衣服。
款式、数量、质量,都与他们上次进货时确认的样品一致,甚至折叠得更加整齐。
显然,老班长和刘老板那边,对这笔新模式的生意非常重视,做得格外用心。
“没问题,和咱们要的货一模一样。”
木齐章抬起头,对一直注视着她的陈星说道,脸上露出了如释重负的笑容。
陈星“嗯”了一声,嘴角也微微上扬。
他拿起一件衬衫,摸了摸面料和做工,确认无误。
这个结果,印证了他们之前的判断,建立稳定可信的远程渠道,是可行的。
木建军高兴得像个孩子,拿起一件新到的夹克在身上比划:
“这料子,这做工,没得说,比百货大楼的强多了。”
他之前的担忧一扫而空,只剩下兴奋:
“这下好了,如果真的可以谈妥,以后不用跑那么远了,省了多少事。”
喜悦过后,现实的工作接踵而至。
这批新货需要重新整理、熨烫、定价。
院子里再次忙碌起来。
陈星负责将大包裹搬运到合适的位置,并检查有无运输造成的破损。
木建军负责拆开内包装,将衣服一件件取出,木齐章则负责最重要的环节检查质量、分类搭配,并准备熨烫。
三人的分工明确,配合默契,没有人指挥,但一切井然有序。
忙碌了一天,虽然疲惫,但三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充实和满足。
木齐章站在院子中央,看着眼前的景象,心里感慨万千。
从最初冒险南下,到遭遇危险,再到如今初步建立起稳定的货源渠道,每一步都充满不确定性,但每一步,他们都携手走了过来。
陈星的沉稳保护,二哥的逐渐成长,以及自己那份来自“先知”的胆识和判断,缺一不可。
“明天,可以上新了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