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‘一支撑’,则是新组建的团属作战支援营。该营下辖:炮兵营(PLZ-05式155毫米自行榴弹炮)、防空营(PGZ-09自行高炮与HQ-17防空导弹混编)、作战保障连(工兵、防化、电抗)以及后勤保障连。”
政委周志刚扶了扶眼镜,首先发言,语气中带着审慎:“编制调整幅度很大啊。一下子要把这么多不同专业的兵种捏合到一起,指挥协同、后勤保障的压力会不会太大了?
特别是营一级,原本的营长可能只熟悉装甲步兵或者坦克专业,现在要指挥这么多要素,能胜任吗?”
参谋长立刻回应:“政委的担心很有道理。所以我们计划采取‘两步走’ 策略。第一步,先完成编制调整和人员装备调配,进行基础性的协同训练。
第二步,也是关键一步,是大规模、高强度的跨专业轮训和合成指挥员培训。我们已经初步筛选了一批有潜力、学习能力强的营连主官,准备送他们去国防大学和相关兵种院校进行短期强化培训。同时,在师教导队开设合成指挥专班。”
负责装备的副师长指着编制表上的装备清单,眉头微蹙:
“装备缺口是个现实问题。特别是新的指挥信息系统、数据链终端,还有计划加强给侦察保障连的无人机,这些都不是现有编制能覆盖的。需要向上级申请专项配发。”
叶修点了点头,接过话头:“装备问题我来协调。总部对这次试点很支持,装备部门应该会给予倾斜。但是,”他话锋一转,目光扫过众人,“我们不能等、靠、要。现有的装备,首先要实现互联互通。
作训科、装备科要立刻组织技术力量,对全团,尤其是计划纳入试点范围的主战装备的信息化接口、数据链系统进行一次全面排查和升级,确保最基本的‘语言’能通!”
702团团长林东一直凝神听着,此时他挺直腰板,声音坚定地表态:
“师长,政委,各位领导!我们702团全体官兵有决心、有信心完成好试点任务!再大的困难,我们也一定能克服!
编制调整后,我们团党委会立刻着手骨干选拔和思想动员,确保部队不乱、人心不散、战斗力不减!”
叶修赞许地看了林东一眼,随即看向众人,语气沉稳而有力:“同志们,改革必然伴随着阵痛,甚至会暂时影响一些常规训练指标。
但是,我们要看清方向!未来的战争,绝不是单一兵种的单打独斗,而是体系与体系的对抗!我们现在做的,就是要把702团,从一把锋利的‘尖刀’,锻造成一个能独立作战、能适应复杂战场环境的‘铁拳’!”
他用手敲了敲桌子,强调道:“战斗力标准,是检验这次改革成败的唯一标准!
半年后,我要看到702团在营级战术演习中,能够流畅地进行多兵种协同;一年后,我要看到他们具备独立遂行特定战役任务的能力!这不是请客吃饭,是要真刀真枪练出来的!”
会议进行了整整一个上午,常委们对方案的每一个细节都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和质询。
有人担心后勤保障链能否跟上高度合成的部队,有人提出士兵跨专业训练的具体方法和考核标准,还有人讨论了政治工作如何嵌入新的指挥流程,确保党的领导直达基层。
最终,在经过充分讨论和部分细节修改后,方案在党委会上获得一致通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