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六卷:帝国獠牙
第三百七十四章 西南叛乱——土司烽烟
崇祯十年的盛夏,一股灼热的气浪不仅笼罩着北直隶,更悄然在帝国的西南边陲积蓄、翻腾。当西山脚下蒸汽机的轰鸣声还在崇祯耳边回响,象征着帝国迈向工业时代的雄心时,一份来自西南的八百里加急军报,如同一块冰冷的巨石,砸碎了紫禁城短暂的宁静。
“陛下!贵州急报!”司礼监掌印太监方正化,这位素来以沉稳冷静着称的内廷大珰,此刻竟也步履匆匆,额角见汗,双手捧着一份粘着三根羽毛、代表最紧急军情的奏匣,疾步闯入乾清宫西暖阁。
暖阁内,崇祯正与户部尚书李邦华、兵部尚书孙传庭议事,议题正是如何将蒸汽机技术优先应用于京西煤矿,以解北方燃煤之急。听到“贵州急报”四字,崇祯执朱笔的手微微一顿,一滴殷红的墨点滴落在摊开的地图上,恰好落在贵州宣慰司的位置,晕开一片,如同血渍。
孙传庭霍然起身,浓眉紧锁。李邦华则倒吸一口凉气,脸色瞬间凝重。
崇祯放下笔,声音平静,却透着一股山雨欲来的压迫感:“念。”
方正化迅速打开奏匣,取出奏报,语速快而清晰:“贵州宣慰使同知,安邦彦,伙同水西土司安位,挟持年幼的宣慰使安位,伪称‘罗甸大王’,聚兵十余万,于六月十五日悍然起兵!叛军已攻陷毕节、乌撒等卫所,兵锋直指贵阳!沿途烧杀抢掠,声称……声称朝廷‘改土归流’乃是绝其生路,要‘清君侧’,复祖制!”
“安邦彦……果然是他。”崇祯眼中寒光一闪,没有丝毫意外,只有冰冷的杀意。他记忆中那个明末席卷西南的大叛乱,终究还是来了,尽管时间因他的改革而略有提前,导火索也变成了他强力推行的“改土归流”试点。
孙传庭一步踏前,声如洪钟:“陛下!臣此前巡查西南,便知这安邦彦包藏祸心,阴蓄甲兵,与境内诸多土司往来密切。其地险隘,民风彪悍,且其兵卒惯于山地丛林作战,不可小觑!贵阳若失,则云南门户洞开,整个西南震动!臣请旨,即刻发兵平叛!”
李邦华却面露忧色:“陛下,孙尚书所言甚是。然则,如今北疆需镇抚新附蒙古,辽东需驻防精兵以防罗刹反复,京营新军尚未完全练成。国库虽近年略有盈余,然同时支撑北疆铁路、海军扩建、科学院用度,已显捉襟见肘。若在西南大动干戈,这钱粮……”
“钱粮的事,想法子挤!”崇祯打断了他,猛地站起身,走到那幅巨大的大明坤舆全图前,手指重重地点在贵州的位置,“李卿,你知道一旦西南糜烂,要花多少钱粮,死多少百姓,才能填平这个窟窿吗?现在花钱,是止损!是防患于未然!”
他转过身,目光锐利地扫过两位重臣:“安邦彦打的旗号是‘反对改土归流’,这说明什么?说明我们捅到他们的痛处了!这些世袭土司,视辖地为私产,视百姓为奴仆,对抗朝廷法令,截留税赋,甚至私设公堂,生杀予夺!朝廷派去的流官,他们或架空,或迫害!如此国中之国,朕岂能容他?!”
他深吸一口气,强压下翻涌的怒火,思维切换到现代管理模式:“邦华,你立即核算,动用朕的内帑,加上暂停部分非紧急工程,能挤出多少银子、多少粮草,优先保障平叛。传庭,你是知兵的,说说你的方略。”
孙传庭走到地图前,手指划过山川河流:“陛下,叛军虽号称十万,实则能战之兵不过三四万,其余多为裹挟的土民。其优势在于地利与凶悍。我军若从湖广、四川两路进兵,易被其凭借险要关隘层层阻击,迁延日久,必成消耗之局。”
他目光炯炯,提出一个大胆的计划:“臣之意,不必急于收复一城一地。可命四川总兵侯良柱、湖广总兵许成名等部,稳扎稳打,正面牵制叛军主力。同时,请陛下调拨一支精锐——不必多,五千足矣,但必须是熟悉山地作战、装备精良之师,交由一员悍将统领,臣愿亲自前往督师!”
“哦?你要用何人为将?又要这五千精锐何用?”崇祯问道,心中已隐约猜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