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下文学小说网 > 女生言情 > 在造大明 > 第348章 南书房议政

第348章 南书房议政(2 / 2)

铁路议题刚定,孙元化便迫不及待地铺开了辽东及北疆的军情简报。“陛下,辽东方面,孙传庭将军奏报,对残余建州女真部落的清剿已近尾声,收拢安置流民、编户屯田进展顺利。唯北疆都护府周遇吉送来急报,近日黑龙江上游发现更大股罗刹匪徒活动迹象,约三百余人,携有轻型火炮,似有建立永久据点之意。周都护请求授权,待开春冰融后,主动出击,拔除此患!”

“打!”崇祯毫不犹豫,眼中寒光一闪,“卧榻之侧,岂容他人鼾睡!告诉周遇吉,朕准其相机行事,主动出击!兵部即刻调配一批新式掌心雷(手榴弹)及攻坚用的炸药包,由锦衣卫秘密通道火速运往瑷珲。一应战功,从优叙奖!但要切记,要么不打,要打就务必全歼,打出我大明的威风!让那些林中部落看清楚,谁才是这片土地真正的主宰!”

“臣遵旨!”孙元化肃然领命,浑身杀气隐隐。

紧接着,李邦华又呈上关于鼓励关内百姓“闯关东”的细则草案,涉及土地分配、农具种子借贷、头几年税赋减免等具体政策。宋应星则汇报了格物院在农业机械改良上的最新进展,展示了一幅新式畜力条播机的草图,称可提高播种效率三成以上。徐光启则对明年开春在全国范围内选拔聪颖子弟入新式学堂、并择优选送格物院深造的计划提出了具体名额分配和考核标准建议。

崇祯或当场拍板,或指出细节需斟酌之处,或要求相关部门联合拟定更详尽的章程。会议效率之高,涉及范围之广,决策速度之快,远非昔日需要经过层层衙门、各方扯皮的旧有朝议制度所能比拟。

窗外天色渐暗,雪下得更紧了。王承恩悄无声息地指挥小太监们添了炭火,换了热茶。众人却毫无倦意,反而因这一项项关乎国计民生的决策逐渐清晰而精神愈发振奋。

会议临近尾声,崇祯环视眼前这几位或因激烈讨论而面色微红、或因重任在肩而目光炯炯的股肱之臣,心中感慨万千。这就是他苦心经营的班底,没有空谈,只有实干;不为私利,只为强国。他缓缓站起身,走到窗前,望着窗外被积雪映照得微微发亮的夜空,沉声道:

“今日所议,修路、开边、劝农、兴学、强兵……看似繁杂,实则皆指向一事——强固国本,开拓未来。”他转过身,目光扫过众人,“朕设立这南书房行走,非为夺内阁部院之权,实为汰换冗繁,直达要害!以往一道奏章,辗转数月,批红下发,时过境迁!而今,你我几人,在此一室之内,半日之间,便可定下千里之外铁路之走向、边关之战和、万千黎民之生计!此乃效率!”

他走回桌边,手指重重地点在辽东与北疆的地图上:“非常之时,需行非常之法。未来之大明,疆域将远超汉唐,事务之繁杂,亦将百倍于今日。若仍固守旧制,事事皆要廷推、廷议,扯皮推诿,岂不坐失良机?朕要的,就是一个‘快’字!决策快,执行快,反馈快!南书房,便是这帝国之心腹,决策之引擎!”

徐光启等人闻言,皆肃然起身,心中涌起一股参与开创历史的豪情与责任。他们深知,自己正身处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中心。

“今日议事已毕,诸卿辛苦。”崇祯语气缓和下来,“具体细则,还需诸位回去后督促落实。记住,我等在此室中每一笔落下,都可能关乎边疆将士之生死、百姓之家计、国家之兴衰。望诸卿慎之,勉之!”

“臣等必竭尽全力,不负圣望!”四位重臣齐声应诺,声音在温暖的书房内回荡,坚定而有力。

众人告退后,崇祯独自留在南书房内,重新审视着桌上那些写满数据和计划的纸张。窗外是百年皇城的深沉黑夜,窗内,一颗充满现代灵魂与古老帝国权柄的雄心,正通过这个新生的“小内阁”机制,以前所未有的效率和精准度,将知识转化为力量,将理念付诸实践,推动着这个庞大的帝国,隆隆驶向未知而充满希望的未来。南书房的灯光,犹如这黑暗帝国中一盏指引方向的明灯,虽小,却光芒锐利。

(本章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