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下文学小说网 > 女生言情 > 在造大明 > 第330章 中枢经纬 盛世基石

第330章 中枢经纬 盛世基石(2 / 2)

众人神色一凛,凝神静听。

李邦华压低了声音:“着尔等统计署,会同格物院算学、地理两科,秘密绘制一套《大明资源潜力及百年发展预察图册》。不仅要摸清现有家底,更要基于现有数据,运用格物推演之法,对未来五十年、一百年,我大明在人口增长、粮食需求、矿产消耗、军工发展、乃至应对小冰河期气候变迁等方面,进行趋势推演与风险评估!”

“百年预察?”张文渊和算学博士都倒吸一口凉气。这已远超传统户部钱粮审计的范畴,近乎于“推演天机”了!

“不必惊慌。”李邦华眼中闪过一丝对那位深不可测的年轻皇帝的敬畏,“此非道家卜算,而是陛下所说的‘基于数据的科学规划’。譬如,据格物院观测,未来数十年,北地严寒干旱或更甚。那么,北方边镇军屯作物选择、水利兴修重点,便需提前规划。又譬如,随着海外白银大量流入,银价若持续下跌,对民生、税制有何影响?朝廷又当如何未雨绸缪?凡事预则立,不预则废。 陛下高瞻远瞩,实乃千古未有之明君!”

交代完毕,李邦华并未久留,又匆匆赶往文渊阁。那里,另一场关乎帝国人才根基的会议正在等待他。

文渊阁内,气氛同样热烈而严肃。首辅成基命、分管教育与科技的阁老徐光启、礼部尚书以及国子监祭酒等重臣齐聚一堂。桌案上摊开的,不再是地图报表,而是厚厚几大摞书稿——正是历时数年、由徐光启主持、汇聚了格物院精英与部分开明儒士心血编撰而成的《新学基础教本》终审稿。书稿分为《格物启蒙》、《几何原本(简明版)》、《泰西算学精要》、《坤舆志略》、《经世济民策》等数册。

“诸位,”徐光启虽年事已高,但精神矍铄,声音洪亮,“新学教本编纂已毕,今日请诸公前来,是为最后审定。此乃陛下革新科举、培育新才之基石,关乎国运,不可不慎!”

礼部尚书,一位较为开明的老臣,抚须沉吟道:“徐阁老,新学之重,老夫深知。然,科举取士,千年来皆以四书五经、朱子注疏为本。如今骤然加入如此多‘格物’、‘算学’、‘地理’内容,且占比几近四成,是否……过于激进?恐天下士子一时难以适应,滋生事端啊。”他瞥了一眼旁边坐着的、面色不太好看的几位翰林院清流代表。

一位翰林学士立即接口:“尚书大人所言极是!君子不器,圣贤之道,在于修齐治平,岂能沦为工匠之术?若科举专重奇技淫巧,岂非本末倒置,使天下读书人竞逐末利,而忘仁义根本?”

“荒谬!”徐光启闻言,怫然不悦,他拿起那本《经世济民策》,“请问,若不晓农工,不知天文地理,不明钱谷兵刑,如何修齐治平?空谈仁义道德,可能让地里多产一石粮食?可能让边关将士抵御虏寇火器?可能算出黄河汛期,提前疏导?圣人曰‘仁者爱人’,若连黎民百姓饥寒困苦的根源都摸不清,解决不了,空谈何益? 陛下常言,‘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’!此乃实学,非奇技淫巧!”

首辅成基命轻轻敲了敲桌面,缓和气氛:“二位不必争执。陛下之意,并非废弃经义,乃是经义与实学并重。取士之道,当德才兼备,文武兼通,知行合一。如今国事艰难,外有强敌环伺,内有民生多艰,正需通晓实务、能办实事之才。若只知背诵章句,不通时务,于国何益?”

他翻开教本,指着一处:“譬如这《坤舆志略》,使我大明士子知天下之大,不再坐井观天,于开拓海疆、经营四方大有裨益。再如这《几何算学》,乃筑城、治水、理财、制器之基础。此乃与时俱进之举。至于天下士子,可令国子监及各省府州县学,逐步增设实学课程,给予十年缓冲之期。同时,对在实学上有突出造诣者,可设恩科或特荐之途,广纳贤才。”

李邦华此时步入阁内,恰好听到最后几句,接口道:“成首辅高见。十年树木,百年树人。教育革新,急不得,也缓不得。可仿效帝国统计署之制,在各省设立‘学政统计分司’,不仅管科举,更要统计蒙童入学数目、实学师资、学堂建设等,确保新政能落到实处,而非一纸空文。”

最终,在经过一番激烈而务实的辩论后,新学教本的原则性框架得以确定。尽管保守势力的阻力依然存在,但在崇祯皇帝的强力支持和“经世致用”思潮逐渐成为主流的大势下,教育改革的巨轮,已然不可逆转地开始转动。

当夕阳的余晖再次洒满北京城的琉璃瓦时,帝国统计署内的算盘声渐渐稀疏,文渊阁内的争论也暂告段落。然而,一场旨在为庞大帝国构建精密“神经网络”和“人才摇篮”的宏大工程,却在这看似平常的夏日里,扎下了深根。它们与远方海域的舰船、边疆的烽燧、工坊的机械轰鸣声交织在一起,共同奏响了一曲更为深沉、也更为坚实的盛世基石乐章。帝国的獠牙,不仅需要锋锐,更需要一副能够支撑其持续撕咬、消化猎物的强健筋骨。而这副筋骨的锻造,正始于这中枢之地的精微筹算与远见卓识。

(本章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