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下文学小说网 > 女生言情 > 在造大明 > 第329章 虾夷括殖 北疆新土

第329章 虾夷括殖 北疆新土(1 / 2)

第329章 虾夷拓殖 - 北疆新土

当帝国的南方沉浸在万国来朝的盛大喧嚣与南洋暖风中时,帝国的北疆,一场与酷烈自然和蛮荒环境的沉默战争,正悄然进入新的阶段。这里的舞台,没有金殿的辉煌,没有使节的喧哗,唯有苍茫的林海雪原,以及在那片被称为“虾夷地”(北海道)的苦寒之地上,用汗水、勇气与生命谱写拓荒史诗的大明子民。

崇祯九年的初夏,对于遥远的北海道而言,依然带着刺骨的寒意。皑皑白雪仍顽固地覆盖着内陆的山巅,只有沿海平原地带,冻土开始消融,露出黑褐色的肥沃土壤,顽强的新绿从枯黄的草甸中钻出,预示着短暂生长季的来临。

位于石狩湾畔的“北安城”,经过近一年的艰难营建,已初具雏形。它不再是最初那个仅有简陋木栅栏和几座窝棚的临时营地。如今,一道由粗大原木构筑的、近两丈高的城墙巍然屹立,城墙四角矗立着用于了望和防御的箭楼。城内,街道虽显泥泞,但布局规整,划分出了居住区、仓储区、工坊区以及位于中心位置的理事官衙。冒着炊烟的木质屋舍鳞次栉比,甚至还有一座由随行匠人搭建的小型道观和学堂。城外,大片土地被开垦出来,泛着新翻的泥土气息,一些早熟的土豆苗已经破土而出,绿意盎然。

这座在蛮荒中拔地而起的城镇,是大明在北疆楔下的第一颗坚实钉子,也是无数拓荒者心血与生命的结晶。

清晨,薄雾尚未完全散去,北安城理事官、原锦衣卫千户张铁柱(注:虚构人物,代表基层实干官员),已经像往常一样,登上了北面的城墙。他裹紧了身上厚重的棉袍,呵出的白气在胡茬上结了一层细霜。作为李若琏一手提拔起来的干将,他作风硬朗,处事公允,深得拓荒军民的爱戴。此刻,他眉头微蹙,眺望着北方那片无边无际、仿佛蕴藏着无数秘密与危险的原始森林。

“大人,昨夜巡哨的弟兄回报,在北边三十里的山林里,又发现了新的足迹,不像是我等熟知的虾夷人(阿伊努人)样式,倒有些……类似更北边的通古斯野人(指鄂温克等族)。”一名身着鸳鸯战袄的哨总快步走来,低声禀报,脸上带着一丝凝重。

张铁柱目光一凛:“确认了吗?有多少人?是路过,还是有意窥探?”

“足迹杂乱,人数估计在二三十左右。看痕迹,像是在高处窥视我城良久后才离去。属下已加派了双倍暗哨,并向更远处派出了侦骑。”哨总回答道。

“嗯,做得对。”张铁柱点了点头,沉声道,“害人之心不可有,防人之心不可无。 这片土地,看似平静,实则暗流涌动。告诉弟兄们,不可因筑城初成就懈怠轻敌。火铳火药,务必时刻保持干燥可用!”

“遵命!”

送走哨总,张铁柱的目光转向城内。此时,晨钟敲响,整个北安城如同苏醒的巨兽,开始焕发生机。一队队换防的士兵精神抖擞地走上岗位。工坊区传来了叮叮当当的打铁声和锯木声。更多的拓荒民众——他们中有退伍军士,有来自山东、北直隶的流民,还有少数因仰慕天朝文化而主动归附的熟虾夷(与明朝合作的阿伊努人)——则扛着农具,赶着为数不多的牛马,走向城外的田地,开始了一天的劳作。一些半大的孩子,则被赶进简陋的学堂,跟着一位老秀才咿咿呀呀地诵读《三字经》和《大明律例》启蒙篇。

看着这片欣欣向荣的景象,张铁柱紧蹙的眉头稍稍舒展,一股豪情油然而生。他想起了离京前,锦衣卫指挥使李若琏对他的嘱托:“铁柱,北疆拓殖,非比寻常。此乃陛下经略北疆、永绝胡患的千年大计!汝当谨记,‘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’,北安城虽小,却关系帝国北疆安危。一要站稳脚跟,二要睦邻怀远,三要……找到那条可能存在的、通往极北之地的道路或资源!”

“站稳脚跟……”张铁柱喃喃自语。目前看来,这一步走得还算稳健。凭借着从关内源源不断运来的粮食、工具和军械,加上拓荒民众的辛勤劳作,北安城总算挺过了第一个严酷的冬天,没有出现大规模冻饿致死的情况。开春后,在随行农技吏的指导下,土豆、萝卜等耐寒作物成功播种,长势喜人,若能丰收,粮食自给便有望实现。而与当地部分虾夷部落的皮毛贸易,也换取了不少珍贵的肉食和山林特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