他顿了顿,继续道:“至于‘牛痘’……臣等已按陛下提供的思路,在皇庄牛群中发现了类似病症,并尝试将牛痘脓浆接种于志愿者臂上,确能引发轻微局部症状后自愈,且初步观察,接种过牛痘者,似乎对天花有抵御之效!然此术尚在验证,且与此次瘟疫似乎并非同源……” 宋应星的语气带着科研工作者的严谨,也有一丝对未知领域的兴奋与谨慎。
“牛痘?接种?” 几位重臣和太医听得云里雾里,只觉得匪夷所思。把牛身上的病弄到人身上?这岂不是邪术?!
崇祯知道,是时候展现他作为“物理皇帝”的权威和远见了。他站起身,走到悬挂的巨幅北直隶地图前,目光扫过在场每一个人,声音沉稳而有力,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决断:
“诸位爱卿,今日之事,非比寻常!此疫,绝非什么天降刑罚!朕可以明确告诉你们,此病源于一种肉眼难见的微小‘虫菌’(为便于理解,借用当时已有概念),主要通过鼠类及其身上跳蚤传播,亦可由患者咳喘之飞沫传染他人!所谓祈福、罪己,若能安定民心,朕不反对,但于抗疫本身,毫无用处!”
一语既出,满座皆惊!连徐光启和宋应星都露出了震惊的神色,更别提其他人了。皇帝竟然如此肯定地指出了病因和传播途径?这完全超出了他们的认知范畴!
崇祯不给他们消化和质疑的时间,继续下达一连串精准得如同手术刀般的指令,语速快而清晰:
“即日起,成立‘北直隶防疫总指挥部’,由朕亲任总指挥!徐光启、李邦华协同,负责统筹钱粮物资,确保疫区封锁后粮食物资供应,稳定物价,严防奸商趁火打劫!”
“李若琏!”
“臣在!” 李若琏的身影如同鬼魅般出现在门口,他显然早已待命。
“你的锦衣卫,除了执行封锁令,还要成立‘防疫稽查队’,深入疫区及周边,监督各项防疫措施落实!散播谣言、囤积居奇、抗拒隔离者,严惩不贷! 同时,发动民众,开展轰轰烈烈的灭鼠运动!按鼠尾给赏,鼓励百姓报告死鼠!”
“太医院!” 崇祯看向那位还在发抖的老院使,“朕知道你们害怕,但医者父母心!朕不要求你们一定能治好所有患者,但你们必须进去!组建医疗队,按照格物院提出的‘防护’要求,进入隔离区,尽力救治,详细记录病情,摸索经验!所有参与抗疫之太医、郎中,加倍俸禄,立功者重赏!若有不幸……朕抚恤其家人,子女荫官!”
“宋应星!”
“臣在!”
“格物院全力配合!立即大规模制备石灰、高浓度酒精(通过蒸馏技术)用于消毒!研究更有效的灭鼠灭蚤药物!同时,‘牛痘’研究不得停止,此乃预防天花之利器,关乎国本,待此疫过后,朕要看到成熟的推广方案!”
这一系列指令,条理清晰,目标明确,既有雷霆手段,也有人文关怀,更包含了超越时代的科学认知。众人听得目瞪口呆,心中震撼无以复加。皇帝不仅没有像历代君王那样忙于“罪己”和“祈福”,反而像一位最高明的统帅,直接指挥起一场对抗无形敌人的战争!其思路之清晰,措施之果决,完全颠覆了他们对“皇帝”和“抗疫”的认知。
徐光启首先反应过来,他眼中爆发出明亮的光彩,深深一揖:“陛下圣明!臣等必竭尽全力,执行陛下方略!此非天灾,实乃‘虫菌’之祸,我等人定胜天!” 科学家的理性让他迅速接受了皇帝的判断。
李邦华也深吸一口气,压下心中的惊涛骇浪,沉声道:“户部必保障钱粮畅通,稳定民心为重!”
李若琏更是干脆利落:“臣遵旨!锦衣卫誓死完成任务!”
太医院院使看着皇帝那坚定而充满力量的眼神,一股久违的勇气竟也从心底涌起,他颤巍巍地跪下:“老臣……老臣遵旨!太医院上下,愿为陛下,为百姓,赴汤蹈火!”
“好!” 崇祯重重一拍桌子,目光如电,“那就立刻行动起来!记住,我们是在与阎王抢人!快一分,就能多救千百性命!慢一步,则可能酿成席卷全国之巨祸!大明刚刚有了起色,绝不能让这小小的‘虫菌’毁了朕的江山社稷,毁了亿万黎民百姓的希望!”
他走到窗边,推开窗户,清冷的夜风涌入,带着深秋的寒意。远处,紫禁城的轮廓在夜色中巍峨耸立,更远处,是广袤的、正在沉睡的北直隶大地。
“这是一场战争,” 崇祯的声音不高,却传入了每个人的心底,“一场看不见硝烟,但同样残酷的战争。我们的敌人,不是鞑虏,不是流寇,而是这无形的疫病。但我们有科学的方法,有严密的组织,更有亿万民心!朕相信,只要上下同心,措施得力,人,定能胜天!”
这一刻,乾清宫东暖阁内的凝重气氛,开始转变为一种同仇敌忾、背水一战的决绝。一场基于现代防疫思想、在明末土壤上展开的史诗级抗疫之战,随着崇祯皇帝的一声令下,正式拉开了序幕。帝国的獠牙,不仅要对准外部的敌人,也要狠狠撕碎这内部肆虐的瘟神!
而远在保定府的那片被死亡阴影笼罩的土地,即将迎来一场与以往任何一次瘟疫处理都截然不同的、注定要载入史册的命运转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