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14章 宗室难题 - 削藩之始
夏日的紫禁城,太和殿内却弥漫着一股与炎热天气截然相反的冰冷气息。今日的朝会,议题并未涉及开海拓疆的豪情,也未聚焦军工科技的突破,而是直面帝国肌体上一块日益臃肿、糜烂的顽疾——宗室禄米。
户部尚书李邦华,手捧一份厚厚的奏疏,眉头紧锁,声音沉痛地奏报着。他的每一个字,都像重锤般敲在殿内众多官员的心上,尤其是那些身着各色亲王、郡王蟒袍的宗室成员,脸色更是阴晴不定。
“陛下,”李邦华的声音在空旷的大殿中回荡,“据户部清吏司最新核查,我大明在册宗室人口,已逾三十万众!仅万历朝至今六十余载,宗室人口便翻了两番有余!其岁支禄米,折算成银,已高达四百二十五万两有奇!”
他顿了顿,深吸一口气,继续道:“然去岁,全国田赋、盐课、茶税、市舶等各项岁入,折银共计不过一千三百余万两。宗室禄米一项,便占去近三成!且此额仍在逐年递增,犹如无底之洞!各省藩库,为支付禄米,已多次挪支军饷、拖欠官俸,陕西、河南等地,甚至已预征至崇祯十年之赋税!长此以往,国帑何以支撑?边军何以饱腹?百官何以养廉?此实乃我大明财政之心腹大患也!”
李邦华列举的数据,触目惊心。他并非危言耸听,而是将大明财政血淋淋的伤口剖开,展现在朝堂之上。殿内鸦雀无声,连一些原本事不关己的官员,也露出了凝重之色。四百多万两白银,足以组建数支强大的新式舰队,或供养数十万边军数年!如今却白白养着一群终日无所事事、只知吃喝玩乐的宗室子弟。
朱由检端坐于龙椅之上,面色平静,但眼神深处却是一片冰寒。他深知,历史上的大明,就是被这庞大的寄生阶层一点点拖垮的。这些太祖皇帝的子孙,经过两百多年的繁衍,已成尾大不掉之势。他们不事生产,不受普通律法约束,霸占良田,欺压百姓,成为地方上的毒瘤。而朝廷每年还要拿出近三分之一的财政收入来供养他们,这简直是荒谬绝伦!
“李爱卿所奏,朕已深知。”朱由检缓缓开口,声音不大,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,“宗室禄米,确已到了非改不可之时。祖宗设立宗藩,本意为屏藩皇室,永固江山。然时至今日,宗室人口浩繁,禄米已成朝廷难以承受之重负,更兼有少数不肖子弟,仗势欺民,败坏法纪,实有负太祖厚恩,亦使朕心甚痛!”
他的话,先是肯定了问题的严重性,接着点出了宗室制度的初衷,最后将矛头指向了“不肖子弟”,为接下来的改革留下了余地,也避免了直接攻击所有宗室。
然而,改革宗室制度,无异于虎口拔牙。朱由检话音刚落,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王爷——晋王朱求桂,便颤巍巍地出列,他是万历皇帝的堂弟,在宗室中辈分极高。
“陛下!”晋王的声音带着悲愤和一丝倚老卖老,“老臣听闻陛下欲改革宗室制度,心中惶恐万分!太祖高皇帝封建诸王,乃为‘屏藩帝室’,此乃万世不易之祖制!我等宗室,乃天潢贵胄,太祖血脉,朝廷供养,乃天经地义!岂可因一时财政困窘,便行此……此近乎削藩之事?若如此,岂不令天下宗室寒心?岂不有损陛下仁孝之名?望陛下三思啊!”
他一番话,抬出了太祖皇帝和祖制,又扣上了“令宗室寒心”、“有损仁孝”的大帽子,顿时引起了不少宗室成员的附和。一些与宗室利益勾连甚深的守旧官员,如温体仁一党,也虽未明言,但眼神交换间,已然表明了态度。朝堂上的气氛瞬间紧张起来。
朱由检心中冷笑,面上却不动声色:“晋王叔祖所言,亦有道理。祖制不可轻废,宗室体面亦需维系。然,时移世易,岂可墨守成规?如今国事艰难,内外交困,凡我朱氏子孙,更应体恤朝廷,为国分忧,方不负太祖封建之本意。”
他话锋一转,目光扫过一众宗室:“再者,朕听闻,各地宗室之中,亦有贤能之士,不愿坐享禄米,虚度光阴。有潜心学问者,有精通技艺者,亦有善于经营者。奈何旧制所限,报国无门,岂非可惜?朕以为,朝廷供养宗室,不应仅是供给禄米,令其坐吃山空,更应加以引导,助其成才,使其能为国所用,光大宗室门楣!”
这时,新任礼部右侍郎、也是朱由检改革派干将的成基命出列奏道:“陛下圣明!臣以为,宗室改革,当循‘降等袭爵,鼓励从业,有功授实’之原则。”
他详细阐述道:“其一,降等袭爵。 除亲王嫡长子承袭亲王爵位外,其余诸子,皆应降等袭爵。郡王之子袭镇国将军,镇国将军之子袭辅国将军,以此类推,直至奉国中尉为止,其后裔不再降等,亦不再授予爵位,可编入民籍。如此,可从根本上控制宗室爵位数量,减轻朝廷负担。”
此言一出,宗室队伍中顿时一片哗然!这意味着,很多现在还能靠着父辈混个爵位、领取禄米的宗室子弟,他们的后代将可能变成平民!这触动了最根本的利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