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其一,资源宝库。 如你所说,皮毛、木材、渔业,皆是大利。北方苦寒,优质皮裘需求极大,若能控制虾夷地皮毛货源,不仅可充盈内帑,更能作为重要战略物资。其森林资源,可为北洋水师提供优质龙骨和桅杆。渔业则可缓解沿海人口压力。”
“其二,战略要冲。 此地北控鞑靼海峡(宗谷海峡),东望太平洋,南慑倭国本州。若我大明在此建立稳固据点,屯驻水师,则北上可巡弋鄂霍次克海,监视罗刹人东扩;东向可探索更广阔的太平洋;南下则如你所言,直抵倭国软肋!倭国锁国自守,若我等在虾夷地站稳脚跟,将来或可迫其开国,或可在其内乱时(朱由检深知德川幕府统治并非铁板一块)加以干预,使其无力西顾,永绝倭患!”
“其三,移民实边。 北直隶、山东等地,人口日繁,土地兼并严重,加之小冰河期天灾频仍,流民隐患始终存在。虾夷地虽寒,但土地肥沃(指石狩平原等),若能推广耐寒作物,妥善组织,可容纳大量移民,既能开发新土,又能缓解内地矛盾,实为一举两得。”
“其四,侧击辽东。 虽然后金主力已被压缩,但皇太极残部及一些女真部落仍可能北窜至黑龙江流域,甚至与罗刹人勾结。若我控制虾夷地,便可与黑龙江都护府形成夹击之势,必要时可跨海支援,彻底肃清东北边患。”
朱由检的论述,跳出了这个时代固有的“天朝上国”中心论,展现了一种全球性的战略视野和地缘政治思维。李若琏听得心潮澎湃,他虽不善长篇大论,但作为情报和行动负责人,他对战略价值的嗅觉极其敏锐。皇帝的这一番谋划,将一块看似无用的荒芜之地,瞬间提升到了关乎帝国北疆百年安危的战略高度。
“陛下圣明!此乃高瞻远瞩之策!”李若琏由衷赞道,“只是……此事关乎倭国,是否需谨慎行事,以免引发争端?”
“争端?”朱由检冷笑一声,“倭国德川幕府,如今可有实力与我大明争锋?其水师能否出濑户内海都是问题。况且,虾夷地本非其有效管辖之地,阿伊努人亦非其子民。我等以贸易、探险为名,先与阿伊努人结交,建立商站,逐步渗透。待生米煮成熟饭,倭人又能奈我何?《孙子兵法》云,‘上兵伐谋,其次伐交,其次伐兵,其下攻城’。此谋,便是抢先布局,不战而屈人之兵!”
他顿了顿,下令道:“此事,现阶段需秘密进行,不宜大张旗鼓。着你锦衣卫北镇抚司,立即着手筹备‘北疆探察行动’。”
“第一,选派人手。 挑选精干可靠、熟悉水性、耐得苦寒的校尉、力士。同时,招募一批通晓倭语、甚至阿伊努语的通事(翻译),以及有经验的猎户、渔民、医士。可优先从辽东、山东沿海的军户、渔民中遴选。”
“第二,组建船队。 命沈廷扬从海事商会调拨两艘适航性好的中型海船,加以改装,增强耐寒性和续航力。配备最新式的航海罗盘、望远镜,以及必要的自卫火器。对外可宣称是前往朝鲜或库页岛(苦兀)贸易。”
“第三,制定方略。 初期以友好贸易、地理勘探为主。携带我大明精美的瓷器、丝绸、铁器、茶叶,与阿伊努部落换取皮毛、药材。详细绘制海岸线、河流、港口地图,记录风土人情、物产资源。寻找适宜建立永久据点(如未来的‘北安城’)的地点。”
“第四,情报先行。 设法接触松前藩的低级武士或商人,了解倭人在虾夷地的虚实。同时,严密监视是否有罗刹人的活动迹象。”
“记住,”朱由检目光灼灼地盯着李若琏,“首批人员,不仅是探路者,更是种子!他们要展现天朝上国的友善与强大,要能让阿伊努人感受到与我们交往的好处,要比倭人、罗刹人更值得信赖!此事若成,你李若琏,便是为帝国开拓北疆的第一功臣!”
李若琏单膝跪地,抱拳行礼,声音铿锵有力:“臣领旨!定当竭尽全力,不负陛下重托!北疆探察之事,锦衣卫必缜密筹划,万无一失!”
看着李若琏领命而去的背影,朱由检重新将目光投向地图上的虾夷地。他的眼神,仿佛已经穿透了图纸,看到了未来那座屹立于北海之滨的“北安城”,看到了大明的旗帜在皑皑雪原上空猎猎作响,看到了来自北方的皮毛、木材、鱼产源源不断输入内地,更看到了一支强大的北洋舰队,以此为基地,纵横四海,将帝国的影响力辐射向更遥远的未知世界。
“倭国北疆?”朱由检轻轻自语,嘴角勾起一抹自信的弧度,“不,从现在起,它将成为朕的‘北疆新土’!这盘棋,才刚刚开始落子。”
殿外的蝉鸣似乎更加响亮了些,仿佛在预示着,一个波澜壮阔的大航海与大拓殖时代,即将在这位物理皇帝的掌中,徐徐拉开序幕。而遥远的北海道,这片沉睡的冰雪之地,注定将成为大明帝国獠牙初露的第一个试剑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