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12章 舆情之争 - 报纸论战
京师的初夏,已有了几分燥热。但这股热意,远不及东西两市口、各大茶楼酒肆乃至衙门廊下那争相传阅、激烈辩论的气氛来得炽烈。两份风格迥异的“报纸”,如同投入滚油中的冷水,在这座帝国的中枢炸开了锅。
一份是版式新颖、纸质优良的《京华时报》。其头版往往刊载上谕、重要政令,以及经过润色的朝议纪要。真正引人入胜的,是后面的版面:“格物新知”栏目会介绍皇家格物院的最新成果,譬如能观测千里之外的“望远镜”(夸大其词以吸引眼球),或是论证焦炭炼铁比木炭效率高出几何;“海疆万里”则描绘着异域风情,记载着海商带回的奇闻轶事,以及朝廷水师在澎湖集结、即将“巡狩东南,宣慰侨民”的动向;“农事指导”则用浅显的文字讲解如何堆肥、如何选育番薯种苗。行文半文半白,力求通俗,配以简陋却新奇的木刻插图,售价也颇为亲民,由隶属于内府的“报房”统一刊印发行。
另一份则是风格古朴、用纸考究的《士林清议》。它没有固定的发行日期,往往在《京华时报》刊发重要内容后不久悄然出现,主要通过士子间的传抄、以及一些与江南士绅关系密切的书坊流传。其上文章,多为匿名或化名,引经据典,文辞犀利,矛头直指朝廷新政。它不谈技术细节,专攻“大道”、“义理”。
这一日,《京华时报》用整整两个版面,详细解读了皇帝在军校毕业典礼上的演讲,尤其突出了“实学强军”、“开拓海疆”的核心思想,并配发了一篇署名“观海客”的评论文章,文中慷慨陈词:“昔汉武凿空西域,唐宗扫荡漠北,皆赖锐意进取!今我大明,火器之利远胜前朝,海船之坚冠绝寰宇,岂可坐困陆土,徒望洋兴叹?开海非为虚名,实乃为我华夏子孙开万世之基业!凡有志男儿,当效班超投笔,乘长风破万里浪!”
文章写得颇有煽动力,读得市井中不少年轻人心潮澎湃,恨不得立刻投军报效,去那传说中的海外搏一场富贵。
然而,不过两三日,《士林清议》的反击便如期而至。最新一期的头篇文章,署名“东山遗老”,开篇便引述孔子之言:“子曰:‘足食,足兵,民信之矣。’然未闻以奇技淫巧、舟楫之利为足兵之本也!”文章接着洋洋洒洒,从三代之治谈到孔孟之道,论证“国之大本,在农在礼”,指责开海政策是“舍本逐末”,“重利轻义”,必然导致“人心不古,奸商当道”,甚至将天灾(如北直隶近期的干旱)也隐晦地归咎于朝廷“好大喜功”,惹怒了上天。文章最后痛心疾首地写道:“《道德经》有云:‘治大国若烹小鲜’,今上锐意革新,其心可嘉,然举措过于剧烈,犹如猛火烹油,恐非社稷之福!长此以往,国将不国!”
这顶“国将不国”的大帽子扣下来,分量极重。尤其是在一些传统的读书人和官员中间,引起了不小的共鸣。茶楼里,开始出现争论。
一位穿着旧儒衫的老夫子,抖着手中的《士林清议》,对同桌的几人叹道:“东山先生此言大善!圣贤之道,才是根本。如今朝廷重工匠、轻士人,长此以往,礼崩乐坏矣!”
旁边一个看似商贾模样的人却有些不以为然,低声道:“老先生此言差矣。咱们做生意讲求个实在,若能开了海,货通四海,这利润……嘿嘿。再说了,没有精良火器,如何保境安民?辽东那边,可是实打实靠新式火炮打胜仗的。”
“哼,商贾之见!”老夫子拂袖不悦,“兵者凶器,圣人不得已而用之。况且,朝廷的钱粮就那么多,都拿去造炮造船,民生疾苦谁来过问?你看这报纸上说的,‘猛火烹油’,比喻何其恰当!”
类似的争论,在京师各个角落上演着。舆论场域,这个在以往几乎完全由士大夫清议和官方邸报垄断的空间,因为这两份报纸的出现,第一次出现了公开的、具有一定广泛性的思想碰撞。
紫禁城,乾清宫西暖阁。
朱由检放下手中的两份报纸,脸上看不出喜怒。方正化垂手侍立一旁,低声禀报着:“皇爷,奴婢查过了。《士林清议》的雕版和纸张,源头指向江南苏州府的几家书坊,资金流……绕了几个弯,与扬州的一些盐商和致仕的温阁老的一位远房姻亲,有些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。文章执笔之人,多是些不得志的举人、老秀才,背后应有高人指点,文风老辣,直击要害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