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下文学小说网 > 女生言情 > 在造大明 > 第294章 治河方略 科学规划

第294章 治河方略 科学规划(2 / 2)

他走近堤边,看向对岸。黄河水浑浊湍急,挟带着大量泥沙。“一日能带多少泥沙?”他自言自语。

徐光启在一旁答道:“老臣曾测算过,黄河水浊时,一立方河水含沙可达三十分之一。全年入海泥沙,足以堆成一座大山。”

“所以关键在减淤,”崇祯目光深邃,“朕在想,除了河道工程,能否在上游植树固土,减少泥沙来源?”

宋应星道:“陛下英明。但上游黄土广布,植被稀少,恐非一朝一夕之功。”

“那就从现在开始,”崇祯坚定地说,“百年树木,十年树人。今日种下一棵树,十年后就能减少一分泥沙。”

他转向随行官员:“传朕旨意,黄河流域州县,每户每年须种十棵树,成活率达七成以上者可免部分税赋。此事由各地官府督办,锦衣卫暗房查验。”

“陛下圣明!”众臣齐声道。

一个月后,文华殿内。

十支测量队带回的数据已经整理完毕,绘制成详尽的黄河高程图和河道形势图。

崇祯站在图前,神情专注。图上清晰标注了黄河全线的高程、险工段、泥沙淤积严重区域等信息。

“陛下请看,”徐光启指着图纸,“根据测量数据,泥沙淤积最严重的在这几段:郑州以下、开封段、徐州段。特别是开封段,河床已高出城外地面达三丈有余,险象环生。”

王文奎补充道:“测量队还发现,许多堤防内部已被獾鼠蛀空,外表看似完好,实则一触即溃。”

崇祯面色凝重:“如此看来,情况比想象的还要危急。治河工程必须立即开始。”

他转向李邦华:“户部能拨多少银两?”

李邦华奏道:“回陛下,国库可拨一百二十万两,加上以工代赈节省的赈灾款,约可凑足一百五十万两。仍缺五十万两。”

崇祯沉思片刻,忽然道:“发国债。”

“国债?”殿内众臣面面相觑,不解其意。

“即由朝廷发行债券,许诺利息,向民间募集资金。”崇祯解释道,“黄河治理,利国利民,相信有识之士会愿意投资。”

温体仁摇头道:“陛下,自古未有朝廷向民间借债之理,有损国体啊!”

崇祯不以为然:“治国当务实,而非务虚。民间资本充裕,为何不能为国所用?朕决定发行五年期治河国债,年息五分,总额五十万两。由大明皇家银号承办发行。”

他看向沈廷扬:“沈卿,你在东南人脉广泛,此事由你协助办理。”

沈廷扬躬身道:“臣领旨。东南商贾苦于水患久矣,若知朝廷决心治河,必踊跃认购。”

“好!”崇祯目光炯炯,“现在说具体工程方案。朕决定分三步走:第一,加固险工段堤防,特别是开封段,采用新式水泥加固;第二,在郑州开挖引河,分流汛期洪水;第三,在徐州河道狭窄处拓宽河面,增加过水能力。”

他指着图纸上的几个点:“这里,这里,还有这里,修建挑水坝,引导主流远离堤防。”

徐光启赞叹道:“陛下规划,科学严谨,远超历代治河方案。”

崇祯叹道:“这不过是基于基本物理原理的运用罢了。治河如治病,须对症下药,而非头痛医头,脚痛医脚。”

他环视群臣,语气坚定:“此次治河,朕要的不是临时修补,而是彻底根治。诸卿当齐心协力,为天下苍生,为大明万世基业,打好这一仗!”

“臣等遵旨!”殿内响起整齐的回音。

次日早朝,崇祯正式宣布《治河方略》,任命王文奎为治河总督,全权负责黄河治理工程。同时宣布发行国债计划,由大明皇家银号承办。

退朝后,崇祯单独留下徐光启。

“徐先生,朕还有一想法,”崇祯摊开一张图纸,“你看这种‘水库’设计是否可行?”

徐光启仔细观看图上结构,只见那是一个巨大的蓄水工程,有闸门控制进出水。

“陛下,这是...”

“这是在黄河上游修建水库,汛期蓄水,旱期放水,既可防洪,又可抗旱,还能灌溉农田。朕称之为‘综合水利工程’。”

徐光启震惊不已:“陛下思路,真是前所未有!然工程浩大,恐非现阶段所能及。”

崇祯点头:“朕明白,这需待黄河初步治理完成后,再逐步实施。但规划当有长远眼光。朕希望你带领格物院,开始相关技术研究。”

“老臣领旨!”徐光启激动道,“陛下深谋远虑,实乃万民之福!”

崇祯走到窗前,望向远方:“黄河清,圣人出。朕不敢自比圣人,但愿竭尽全力,让黄河水变清,让百姓安居乐业。”

窗外,阳光穿透云层,洒向大地。崇祯的目光坚定而深远,仿佛已经看到了那条咆哮的大河被驯服,沿岸稻浪翻滚、百姓安居乐业的景象。

一条大河的治理,就是一个国家的治理。需要科学的方法,需要持之以恒的投入,更需要超越眼前利益的远见。崇祯知道,这只是开始,但他已经找到了正确的方向。

“传旨下去,朕明日亲赴开封,视察河工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