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群中,一个老者喃喃自语:“奇哉!朝廷竟做起钱庄买卖了!”
身旁年轻人笑道:“老伯不知,这比钱庄可靠多了!皇家信誉担保,比那些私人的强多了!”
......
乾清宫内,崇祯看着首月银号账目,满意点头。
“一月之间,吸纳存银八十万两,办理汇兑三十万两,发放借贷二十万两。”李邦华奏报时声音都有些颤抖,“陛下,此举真乃神来之笔!仅汇兑一项,月入手续费就有三千两!”
崇祯微笑:“此仅开端。待信誉确立,业务扩展,所聚财富可为国所用。邦华,你可知这意味着什么?”
李邦华思索片刻,忽然眼睛一亮:“陛下是说...将来军饷调拨,再也不必大队人马押运银两,只一纸文书即可?”
“正是!”崇祯点头,“不但省时省力,更免去被盗风险。且各地银号吸纳存款,可以低息贷给诚信商人,促进工商,收取利息,充实国库,一举多得!”
徐光启在一旁感叹:“老臣原以为这只是便民之举,经陛下点拨,方知这是强国之策啊!”
崇祯走到窗前,望着宫外繁华街市,意味深长地说:“此乃金融之道,看似无形,实则有力。将来若能以银号为基,统一币制,规范度量衡,则天下商脉尽在掌握,国库何愁不充?”
他转身对李邦华道:“下一布,命各府州县,今后税收可折银交纳,由银号代收,给予凭证。此举可免去百姓携粮纳税之苦,也减少官吏从中盘剥之机。”
“陛下圣明!”李邦华由衷赞叹,“此真乃惠民利国之举!”
......
傍晚时分,崇祯微服出宫,来到银号总号附近茶楼。
茶楼里人声鼎沸,多有谈论银号之事。
一老者道:“昨日我儿从南京寄银票来,今日便取得现银,真真方便!”
一旁商人接话:“何止方便!前日我购一批苏绸,直接带银票前往,轻装简从,省去多少麻烦!”
角落里,几个山西票号的伙计却愁眉苦脸。
“这下咱们生意难做了...皇家银号手续费低,信誉又好,客人都跑那边去了。”
“不如咱们也与银号合作?我听说沈大人正在招募熟悉汇兑业务之人...”
崇祯听在耳中,微微一笑。金融改革的种子已经播下,只待时日生长。
回到宫中,他召来沈廷扬:“朕闻民间钱庄票号颇有忧虑,你可放出风声,银号愿与诚信钱庄合作,由其代理地方业务,共谋发展。”
沈廷扬先是一怔,随即领悟:“陛下圣明!此举既可减少阻力,又能借助现有网络,迅速扩展业务!”
崇祯点头:“治国如烹小鲜,不可急火猛攻。银号初立,不可贪大求全,首重信誉,次重扩展。待根基稳固,再图壮大。”
他提笔写下一条幅赠予沈廷扬:
“信为天下之本,通为四海之利”
沈廷扬恭敬接过:“臣必谨记陛下教诲!”
崇祯望向南方,目光深邃。他知道,这只是金融改革的第一步。将来还有统一币制、建立准备金制度、甚至发行纸币等更重大的改革等着他。
但饭要一口一口吃,路要一步一步走。有了良好的开端,大明经济重振有望。
“启禀陛下,孙传庭大人从陕西送来奏折。”太监呈上新奏章。
崇祯展开一看,脸上再度浮现笑容。
孙传庭在奏折中报告,陕西流民安置顺利,新修水利工程已见成效,今年夏收在即,预计将有大丰收。更可喜的是,当地商人开始效仿银号模式,发行小额钱票,方便百姓日常交易。
“好!好!好!”崇祯连说三个好字,“民心已通,万事可成!”
他走到大明舆图前,手指从京师一路向南,划过运河,直至江南。
“待银号运行成熟,朕要在全国推广。届时北粮南运,南货北调,皆可一票通达!”
窗外,夕阳西下,紫禁城的琉璃瓦映着金光,宛如一个正在苏醒的巨人,焕发着勃勃生机。
崇祯知道,前方的路还很长,但有了正确的方向,大明必将走向复兴。
而金融改革,将成为支撑这一切的血脉,让大明经济血液流通起来,焕发新的活力。
“来人,传朕旨意,明日朕要亲临银号,看望工作人员!”
一个新的时代,正在到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