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下文学小说网 > 女生言情 > 在造大明 > 第267章 纺机轰鸣 工商萌芽

第267章 纺机轰鸣 工商萌芽(1 / 2)

第267章 纺机轰鸣,工商萌芽

紫禁城的朝堂之上,关乎北疆战略的唇枪舌剑刚刚尘埃落定,一股更加深沉、更加贴近黎民百姓生计的变革潜流,却已悄然在帝国最富庶的江南水乡涌动起来。这里没有朝会上旌旗招展的肃杀,也没有边关使者带来的草原风尘,唯有桨声欸乃、小桥流水的日常景象中,夹杂了一种前所未有的、富有节律的轰鸣声。

苏州府,吴江县,盛泽镇。此地乃江南丝绸业重镇,素有“日出万绸,衣被天下”之美誉。往日里,镇中河网交织,两岸皆是鳞次栉比的织户作坊,机杼之声从清晨响至深夜,如同这座城镇永不停歇的心跳。然而,这延续了数百年的“唧唧复唧唧”之声,在今岁,却被一种更加低沉、有力且连绵不绝的声响所部分取代。

镇东头,临河而建的一座规模颇大的工坊内,水轮缓缓转动,通过一套精巧的齿轮和连杆机构,将河水的力量传递至工坊深处。与传统的家庭织户不同,这座工坊内部开阔,数十名织工并非分散在各家各户,而是集中劳作。最引人注目的,并非那些正在织造锦缎的熟手织工,而是工坊一侧,那几台造型奇特、正在“哐当哐当”运转的巨大木铁结构机器。

这正是由皇家格物院设计、并由内府监下属工匠秘密制造,而后通过沈廷扬的商业网络,以“合资”或“技术入股”等隐蔽方式,悄然流入民间试用的新式水力纺纱机。

与需要熟练织工小心翼翼操作的传统手摇纺车或脚踏纺车不同,这台机器结构复杂,核心是一个由水力驱动的滚筒系统,上面布满细密的钩齿。它将初步清理过的棉絮或蚕丝卷吸入,通过旋转拉伸、加捻,最终将纱线缠绕在另一端的纱锭上。整个过程,只需一两名工人在旁照看,添加原料、接续断头、更换满锭即可,效率却堪比二三十名熟练纺纱工日夜不停的工作!

工坊的主人,是一位名叫沈百川的中年商人,祖辈皆以丝绸业为生。他此刻正陪着一位远道而来的客商参观,脸上洋溢着难以抑制的兴奋与自豪。

“李东家,您请看!”沈百川指着那轰鸣的机器,声音不由得提高了几分,以压过机器的声响,“这便是小弟前信中所提的‘神机’!以往,我这工坊要雇上近百纺纱妇,还常常赶不上织机所需。自打去年底,托了京里贵人的福,引进了这两台宝贝,您猜怎么着?”

被称为李东家的客商,来自徽州,也是大绸缎商,他瞪大了眼睛,看着那源源不断吐出的均匀纱线,啧啧称奇:“沈兄,这……这简直是鬼斧神工!这一台机器,一日能出多少纱?”

“至少是旧法三十倍!”沈百川伸出三根手指,语气斩钉截铁,“而且您看这纱,粗细均匀,韧性强,远非人力所能及!成本嘛,刨去机器和修水轮的投入,光是人工、灯油火耗省下的,就海了去了!织出的绸缎,质地更密,光泽更好,在市面上,每匹能多卖半钱到一钱银子!”

李东家俯身仔细查看纱锭上的纱线,又用手捻了捻,感受其韧性,脸上写满了震惊与羡慕:“了不得!了不得啊!沈兄,你这是得了聚宝盆了!只是……这等利器,造价不菲吧?而且,这手艺……”

沈百川压低声音,带着一丝神秘:“造价自然不低,但长远看,绝对值!至于手艺嘛……不瞒李东家,这机器乃‘天工院’(民间对皇家格物院的尊称或误称)所出,小弟也是机缘巧合,与一位京中皇商搭上了线,才得以试用。听说啊,这天工院乃是当今圣上亲自关注的地方,专出这等利国利民的好东西!如今朝廷鼓励工商,这东西,我看迟早要传开。”

他顿了顿,语气变得精明:“不过,谁先拿到,谁就先占便宜!小弟我已是将祖产抵押了大半,又定了三台!趁旁人还没反应过来,赶紧扩大规模,抢占市场!”

类似的情景,并非只在盛泽一地上演。在松江的棉布产区,在杭州的织锦工坊,一些有远见、有胆识的商人,通过各种或明或暗的渠道,开始引入、仿制这种新式纺纱机,甚至在此基础上,进一步改良织布机。技术的扩散,如同春雨润物,悄无声息,却又实实在在地改变着生产的方式和效率。

这股风潮,自然也传到了北京城。

一日,崇祯皇帝在文华殿批阅奏章,其中一份来自江南织造太监的密报引起了他的注意。奏报中详细描述了江南民间工坊开始出现新式纺机,生产效率大增,丝绸棉布产量显着提升,但同时,也带来了一些“新情况”:原有的大量手工纺纱者生计受到冲击,部分传统行会对此表示不满和担忧,甚至有地痞流氓试图窥探、破坏新式工坊,以图勒索或窃取技术。

崇祯放下奏报,脸上非但没有忧色,反而露出一丝意味深长的笑容。他召来了徐光启和宋应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