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下文学小说网 > 女生言情 > 在造大明 > 第260章 经济交锋 货币之困

第260章 经济交锋 货币之困(2 / 2)

他描绘得极其详尽,仿佛那新式银币已在他脑海中成型:“新币发行后,朝廷税收、官员俸禄、军饷发放,乃至大型商贸,皆以新币为准!旧有杂银、碎银,可至指定官署按成色重量兑换新币,收取少量火耗为铸币之费。逐步淘汰劣质银块和混乱的称量体系!”

李邦华听得眼中精光爆射,他是户部老手,深知此举若能成功,对理顺财政、便利商业将是何等巨大的助力!但旋即又面露难色:“陛下圣虑深远,此策若成,功在千秋!然……然统一铸币,需耗费巨量白银为准备金,工艺要求极高,恐非旦夕可成。且必然触动那些依靠私铸、兑换牟利的豪强和钱庄利益,其反扑……”

“所以要有第二步,整顿铜钱,作为辅币!”崇祯接口道,思维清晰流畅,“银币用于大额,日常小额交易仍需铜钱。同样由皇家铸币局统一铸造足值、精美的‘崇祯通宝’铜钱,规定与银币之兑换比例(如一两银币兑换千文铜钱),并严格保值!严厉打击私铸劣钱,见之即毁,铸者重罚!让老百姓手里的小钱,也实实在在!”

“而第三步,”崇祯的声音压得更低,却带着一种令人心悸的野心,“待新银币、铜钱流通顺畅,朝廷信用确立之后,朕欲仿宋之交子、元之宝钞,但绝不再重蹈其滥发覆辙之辙!朕要设立 ‘大明皇家银行’ !”

“银行?”李邦华和徐光启同时一愣,这个词汇对他们来说有些陌生,却又似乎能理解其含义。

“不错!银行!”崇祯目光灼灼,“此非简单钱庄。它初由内帑和国库注资,为官方机构。其职能:一,统一经理国库收支;二,经办官员俸禄、军饷发放;三,为信誉良好之商人提供低息贷款,扶持工商;四,最关键一点——在储备有足量金银(主要是新币)的基础上,尝试发行少量可兑换之银元券!”

他拿起一张宣纸,比划着:“即以此纸,代表一定数额的银币,持券者可随时至银行兑换足额银币。此举可极大方便大宗远程贸易,避免运输巨额金银之风险与损耗。但切记!发行纸币之核心,在于‘信用’和‘准备金’!绝不可无节制滥发,必须有多少金银,才发多少券,甚至初期只发七八成,留足余地!一旦信用崩塌,其害远胜洪水猛兽!”

崇祯一番长篇大论,将银本位、铸币权、甚至中央银行和信用货币的雏形概念,清晰地展现在两位明朝最顶级的实干家面前。

暖阁内再次陷入沉寂。李邦华和徐光启都被皇帝这宏大、精密却又大胆至极的构想深深震撼了。他们能隐约看到这蓝图成功后那波澜壮阔的美好前景,但更清晰地感受到脚下那万丈深渊般的风险与阻力。

良久,徐光启才深吸一口气,叹道:“陛下之学,究天人之际,通古今之变,臣……叹为观止。此策若成,实为开万世太平之基业。然,确如李尚书所言,步步维艰,尤以这‘信用’二字,最为关键,亦最难树立。”

李邦华则更加务实,他沉吟道:“陛下,此事关乎国本,牵一发而动全身。臣建议,不可急于求成,更不可昭告天下,引发不必要的恐慌和投机。当效仿清丈田亩与宗室试点,先于小范围试行。”

他眼中闪烁着精明算计的光芒:“或可择一商贸繁盛、易于掌控之地,如天津卫、或那新近开海的泉州府,由朝廷暗中设立试点之‘铸币厂’与‘银行’。先小规模铸造一批精美新币,用于支付市舶司关税、采购军需物资、发放当地部分官饷,观察市场反应,检验防伪工艺,摸索管理章程。待试点成功,积累经验,再徐图推广至全国。”

崇祯闻言,脸上终于露出一丝笑容:“善!李卿老成谋国,此言正合朕意!凡事预则立,不预则废。此事便由李卿总揽,徐阁老从旁协助,调集市舶司、工部能吏,秘密筹备。所需工匠、设备,可让格物院宋应星选派精干人手参与,务必攻克技术难关。初期的金银本金,朕从内帑先拨付一部分。”

他的目光再次变得锐利:“记住,此事高度机密,凡参与之人,皆需严格筛选,立下死契。在试点成功之前,绝不可让温体仁那等人嗅到风声,否则,必生事端!”

“臣等遵旨!”李邦华和徐光齐声应道,声音中带着前所未有的凝重,也带着一丝被赋予重任、参与开创历史的激动。

暖阁外的阳光似乎明亮了些,但屋内的三人皆知,他们今日所议之事,其波澜之壮阔,其影响之深远,或许将不亚于任何一场真刀真枪的战争。一场围绕货币发行权、金融控制权的无声战役,已然在这紫禁城的暖阁内,悄然拉开了序幕。

而远在江南,那些依靠白银投机和私铸铜钱牟取暴利的巨商大贾、地方豪强们,尚且不知,一张无形的大网,正开始向着他们世代经营的财富命脉,缓缓罩下。经济根基的重塑,注定比战场上的厮杀,更加曲折和惊心动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