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二、设立集中医所!于城外择一通风开阔之地,搭建营帐,由太医院选派自愿医师入驻。将所有确诊病人,全部移至此处集中诊治看护!其原住所彻底消毒封闭!移送过程,人员需以沸水煮过的粗布蒙住口鼻!”
“三、水源与秽物管理!宋先生,你立刻带人去格物院工坊,将所有蒸馏设备全力开工,不要提纯酒精了,直接生产高浓度烈酒(简易蒸馏酒),优先供应医所,用于擦拭病人身体、器具消毒以及医师自身清洁!组织人手,深挖坑掩埋病人秽物,严禁倒入河渠!”
“四、信息公开与安抚!由徐先生总领,以《京报》发布安民告示,明确告知百姓疫情真相,非是天罚,乃是时气,并详细教授防疫之法:喝烧开的水、食物煮熟、勤以烈酒或皂角洗手、减少聚集、发现症状立即上报!严厉斥责谣言,敢有散布谣言、恐慌人心者,锦衣卫拿问!”
“五、试制新药!太医院诸位,”崇祯看向已经听呆了的太医们,“朕知古籍中有用‘紫金锭’、‘苏合香丸’等方尝试治疗此类急症。朕不强求一定能治愈,但请诸位尽力,基于原有方剂,结合新法,尽力一试!所有用药记录,必须详实登记,以便后续总结!”
这一套结合了隔离、消毒、公共卫生管理、信息公开和初步科学研究的综合性防疫策略,远远超出了这个时代所有人的想象。徐光启和宋应星眼中爆发出惊人的光彩,他们从皇帝的话语中,再次看到了那种超越时代的、洞悉事物本质的“格物”之光!
“臣等遵旨!必竭尽全力!”两人激动万分,领命而去。与束手无策的绝望相比,这种有明确方向和方法的感觉,让他们热血沸腾。
太医院院使还有些犹豫:“陛下,这……集中病患,若医师大量染疫……”
“所以需要严苛的消毒和防护!”崇祯目光如炬,“告诉愿意进入医所的医师和学徒,朕重赏!其家小由朝廷供养!若不幸殉职,追赠官身,从优抚恤!但若畏缩不前……”他没有说下去,但冰冷的眼神已经说明了一切。
防疫如救火,崇祯的旨意以最高效率被执行下去。
起初,阻力巨大。百姓不愿亲人被带走,怀疑那是“送死营”;泼皮无赖趁机抢劫;一些胥吏阳奉阴违。
但李若琏的锦衣卫和京营士兵展现了高效的执行力。他们穿着用醋熏过的衣物,蒙着口鼻,严格按照规程操作。同时,由徐光启主持的《京报》特刊详细解释了防疫原理和方法,并由大量胥吏、秀才在街头巷尾宣读,逐渐稳定了人心。
城外,一座巨大的隔离医所迅速建立起来。石灰划出的白线将其与外界清晰隔离。内部虽然条件简陋,却尽可能地做到了分区管理。宋应星带人送来的烈酒和源源不断的石灰成了最重要的物资。太医院的医师们怀着忐忑又悲壮的心情,尝试着各种方剂,并严格按照要求记录。
效果并非立竿见影,死亡依然每天都在发生。但变化的迹象开始显现:隔离区外的疫情蔓延速度,似乎得到了遏制;集中管理后,病人的护理和用药得到了更好的保障;更重要的是,那种被彻底抛弃的绝望感,开始被一种有序的、有组织的抗争所取代。
半个月后,数据被初步统计出来。采用了新法防疫的片区和隔离医所,死亡率较之以往同类瘟疫,以及同期仍处于混乱状态的区域,显着下降了近三成!尤其是严格执行了水源和消毒管理的地方,几乎没有新的爆发点!
消息传回宫中,崇祯长长地松了一口气,虽然心情依旧沉重,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油然而生。他证明了一条新的道路是可行的!
徐光启和宋应星激动地呈上详细的总结报告,其中充满了对皇帝“天纵奇才”、“深谙造化之理”的敬服。太医院的院使也羞愧又敬佩地前来请罪,并表示希望太医院也能派人学习“格物”之理。
崇祯站在殿内,对徐光启和宋应星道:“看到了吗?这便是格物之力!它不能凭空编出仙丹,却能通过洞察规律,找到方法,从阎王爷手里抢人!此次防疫之法,所有流程、数据,给朕详细编订成册,名曰《崇祯防疫新编》,颁行天下州县!今后,此即为应对类似疫情之规范!”
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疫,仿佛一场严酷的实战检验,不仅有效控制了灾情,减少了人口损失,更极大地提升了“格物院”和“实学”的声誉,向天下展示了科学思维和组织力量在应对现实危机中的巨大威力。
科学救国的理念,第一次如此直观、如此深刻地,从工坊和课堂,走进了关系亿万生民的医疗卫生领域,扎下了坚实的根基。
(第250章 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