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43章 工坊奇迹,水泥问世
京师西郊,皇家格物院下属的“天工坊”内,气氛与窗外凛冽的寒冬截然不同,炽热、忙碌,却又弥漫着一股难以言喻的焦灼。
巨大的砖窑经过改造,炉火日夜不熄,鼓风的水排吱呀作响,将热浪源源不断送入窑室。工匠们赤着上身,汗流浃背,古铜色的皮肤在炉火映照下泛着油光,眼神却紧紧盯着窑口,仿佛那里即将诞生的不是砖石,而是某种能够点石成金的圣物。
宋应星站在窑前,眉头拧成了一个川字,原本整洁的衣袍沾满了灰烬和汗渍,手中紧紧攥着一卷图纸,指节因用力而微微发白。他脚下,散落着几块颜色暗沉、结构松散、甚至有些开裂的“灰块”。这已是本月第三次开窑,结果似乎依旧不尽人意。
“院长……这……”一个老工匠颤巍巍地捧起一块失败的“作品”,声音沙哑,“配比已是按您最新的方子调整了,煅烧时辰也分毫不差,火候更是弟兄们轮班盯着……可这……还是不成啊!”
另一名年轻些的工匠喘着粗气从窑口退开,抹了把脸上的黑灰,沮丧道:“宋院长,这‘硅酸盐水泥’莫非真是天上才有的物事?咱们这凡间的土石,怕是……怕是炼不出来吧?”
一股无力感悄然在工匠间蔓延。他们信任宋院长,更崇敬那位深居宫中却仿佛无所不知的年轻天子。天子通过宋院长传下的诸多“格物妙法”,已让他们见识了前所未有的奇迹。可这次,这名为“水泥”之物,要求之高、工序之繁,远超之前的肥皂、玻璃乃至炼钢。一次次失败,消耗的不仅是物料,更是人的心气。
宋应星闭上眼,脑海中飞速回想着陛下通过密信传递给他的那些关键词语——“石灰石、粘土、铁粉”、“适当配比”、“高温煅烧”、“形成硅酸钙为主要成分的熟料”、“再加入适量石膏磨细”……每一个词他都反复揣摩,与古籍《天工开物》中的记载相互印证,自认为已把握精髓,可为何实践起来总是差之毫厘,谬以千里?
他猛地睁开眼,眼中血丝遍布,却闪烁着学者特有的执拗光芒:“不!陛下所言,必有其理!非是法门不对,定是我等仍有未察之微末!记录!将此次所有用料分量、研磨细度、窑温变化、煅烧时长,再细细核对一遍!一丝一毫都不能错漏!”
就在工坊内气氛凝重,众人准备再次投入繁琐的复盘工作时,坊外忽然传来一阵清晰而富有节奏的马蹄声,以及低沉的喝令与甲胄摩擦的铿锵之音。
“戒严!”
“闲杂人等回避!”
工匠们愕然抬头,只见一队精悍异常的锦衣卫缇骑已无声地控制了工坊各处出入口,眼神锐利如鹰,扫视着每一个角落。紧接着,一辆看似朴素却异常坚固的马车在重重护卫下,停在了工坊大门前。
车帘掀开,先下来的竟是司礼监掌印太监方正化。他目光如电,迅速扫视全场,微微点头,这才侧身恭迎。
下一刻,一位身披玄色斗篷,内着暗纹锦袍的年轻人弯腰下了马车。他身形挺拔,面容虽年轻,却带着一种与年龄不符的沉稳与威严,目光开阖之间,仿佛能洞彻人心,又带着一丝对眼前一切的好奇与审视。
不是当今天子崇祯皇帝朱由检,又是何人?
“陛……陛下?!”
宋应星惊呆了,慌忙就要带领众人下跪行礼。工坊内的工匠们更是吓得魂飞魄散,他们何曾想过有朝一日能面见天颜,而且还是在这烟熏火燎之地!
“不必多礼。”朱由检的声音平和,却自带一股令人心安的力量,他抬手虚扶,“朕听闻宋卿这边又开一窑,心痒难耐,特来看看。怎么样?可有进展?”他一边说,一边自然而然地走向那还在散发着余热的窑口,目光掠过地上那些失败品时,并无丝毫责备之意,反而蹲下身,拾起一块碎片仔细察看。
方正化亦步亦趋,警惕的目光从未离开过皇帝左右以及任何可能藏匿危险的地方。
宋应星连忙跟上,心中又是激动又是惭愧,躬身道:“臣……臣有负圣恩!此番……此番又未能竟全功。成品脆而不坚,遇水亦不能速凝,实在……实在有愧陛下信重!”
朱由检用手指捻开那灰块,仔细观察其结构和色泽,又放到鼻尖轻嗅了一下那股生石灰混合着其它矿物的独特气味。来自二十一世纪的物理化学知识在他脑中飞速运转,与眼前的实物和宋应星描述的工艺过程相互对照。
“配料记录给朕看看。”朱由检伸出手。
宋应星赶紧将一直攥在手里的图纸和记录奉上。朱由检快速浏览,目光如炬,很快停留在几个数据上。
“石灰石煅烧得不错,活性很高。”他先是肯定了一句,让宋应星和周围工匠的心稍稍放下些许。但紧接着,他指尖点向一组数字,“问题是出在这里。粘土的铝硅含量偏高,而铁粉的添加量不足,未能有效降低熔融温度,导致煅烧时部分区域过火结块,部分区域却又反应不完全。”
他又指向另一处:“此外,研磨的细度恐怕还差些火候。‘差若毫厘,谬以千里’(引用《礼记·经解》),颗粒越细,水化反应越快越充分,最终强度才越高。朕不是说过,要磨到手指捻之无砂感为止么?”
宋应星恍然大悟,额角渗出冷汗:“臣……臣愚钝!只道研磨已足够精细,未能真正体悟陛下‘无砂感’之标准!铁粉用量亦是拘泥于古籍记载,未敢轻易追加……”
朱由检站起身,目光扫过周围那些因为皇帝竟如此精通“贱业”而目瞪口呆的工匠们,语气变得沉凝而有力:
“格物之精,就在于这毫厘之间。不要怕犯错,每一次失败,都是迈向成功的阶梯。记住,‘纸上得来终觉浅,绝知此事要躬行’(引用陆游诗)。数据是基础,但最终的标准,要靠你们的双手和眼睛去反复验证、感悟。”
他看向那巨大的窑炉,眼中闪烁着超越时代的光芒:“此物,看似不起眼,一旦成功,其功可抵百万雄师,利更在千秋万代!筑城,则固若金汤;修路,则平坦如砥;固堤,则安澜镇波;建厂,则风雨不侵!它将是朕重塑大明江山的基石之一!”
皇帝的话语如同洪钟大吕,重重敲在每个工匠的心头,将他们方才的沮丧一扫而空,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参与伟大事业的澎湃激情与无限自豪。
“请陛下示下!”宋应星深吸一口气,目光变得无比坚定。
朱由检微微一笑,从容不迫地开始下达具体指令,其内容之精细,令老工匠们都暗自咋舌:
“取新料。石灰石七份,粘土两份半,铁矿粉半份。给朕磨!用新造的那台水力碾磨机,加磨两个时辰!朕要它们粉身碎骨,细腻如尘!”
“窑温再提高三成,保持这个温度,煅烧四个时辰!盯紧火色,呈亮白炽色为佳!”
“预备好石膏,待熟料出窑冷却后,按百分之……呃,按百份熟料掺三份石膏的比例,一同送入磨机,给朕磨成最终的水泥粉!”
“遵旨!”这一次,所有人的回答整齐划一,充满了无穷的信心和力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