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38章 格物院开院,群贤毕至
时维腊月,京师寒意正浓,呵气成霜。然而,位于皇城西苑之侧,原本一处废弃皇家作坊聚集区,今日却是人头攒动,热火朝天。一座新落成的宏阔门楼巍然耸立,黑底金字的巨匾高悬其上,以遒劲有力的御笔亲书三个大字——格物院。
阳光穿透清冷的空气,照耀在崭新的琉璃瓦和朱漆大门上,反射出耀眼的光芒。门前广场上,新铺的青石板地面光可鉴人,两侧矗立着两排精神抖擞、身着新式棉铁复合甲胄的锦衣卫校尉,他们按刀肃立,目光锐利,无声地彰显着此地的非凡与威严。
与这森严戒备形成鲜明对比的,是广场上聚集的人群。他们并非冠盖云集的朝堂诸公,也非绫罗绸缎的勋贵富商。他们之中,有身穿洗得发白的儒生长衫、眼神中却闪烁着对未知渴望的年轻士子;有手掌粗糙、面容黧黑、却带着得意工具的木匠、铁匠老师傅;有穿着异域服饰、鼻梁高耸、眸中充满好奇与期待的泰西传教士;甚至还有几个穿着干净利落短打、眼神灵动的半大孩子——他们是皇帝特许从京郊皇庄和孤儿院中选拔出的、对算学格物有非凡悟性的苗子。
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奇异的气氛,混杂着刨花的木头香、淡淡的金属腥气、墨香,以及一种难以言喻的、名为“期待”的情绪。人们低声交谈着,目光不断瞟向那扇紧闭的朱漆大门和那块御笔匾额,兴奋与忐忑交织。
“圣驾到——!”
随着一声清越悠长的唱喏,所有嘈杂声瞬间消失。人们如同被无形的手按下了静音键,齐刷刷地跪伏在地,头颅深深低下。
崇祯皇帝朱由检,并未乘坐华丽的銮驾,而是骑着一匹神骏的阿拉伯白马,在一小队精锐骑士的护卫下,踏着清脆的马蹄声而来。他今日未穿龙袍,而是一身与他赐给徐光启、宋应星等人相似的藏青色棉布劲装,外罩一件玄色狐裘大氅,显得英姿勃发,干练利落。
他勒住马,目光扫过跪伏的众人,朗声道:“平身!今日格物院开院,非朝廷常朝,不必行此大礼。诸位皆是朕请来的‘客’,是这格物院未来的主人!”
他的声音清朗,蕴含着一种不容置疑的真诚与力量,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。众人这才小心翼翼起身,许多匠人和贫寒学子眼中已满是激动与难以置信——皇帝竟称他们为“客”,为“主人”!
徐光启、宋应星率领着格物院首批聘任的教授、博士们,快步迎上前来。徐光启今日特意穿上了他最好的一件绯色官袍,胸前的孔雀补子熠熠生辉,老人家情绪激动,胡须微颤:“老臣徐光启,率格物院上下,恭迎陛下圣驾!”
“徐先生,宋先生,诸位,辛苦了!”朱由检翻身下马,动作矫健,他亲手扶起正要行礼的徐光启和宋应星,目光灼灼地看向他们身后那些面孔——有些是历史上有名有姓的学者,更多则是他凭借超越时代的记忆和情报网络,从民间挖掘出的“遗珠”。
“能得陛下如此看重,设立此千古未有之院阁,臣等唯有鞠躬尽瘁,死而后已!”徐光启声音哽咽,他毕生倡导实学西学,屡遭排挤,直至暮年,方得遇明主,一展抱负,心中激荡难以言表。
“哈哈,徐先生言重了!朕要的是你们活着,好好为大明做出更多‘千古未有’之成就!”朱由检大笑,拍了拍徐光启的手臂,随即转身,面向所有在场之人。
他登上临时搭建的木台,目光如炬,扫视全场。寒风拂动他额前的发丝,更显其年少帝王的锐气与决心。
“诸位!”他的声音不高,却蕴含着强大的穿透力,仿佛带着某种魔力,将所有人的注意力牢牢吸引。
“今日,大明皇家格物院,成立了!”
没有冗长的骈四俪六,开门见山,如同一声惊雷,炸响在每个人心头。广场上寂静无声,唯有寒风呼啸。
“或许有人不解,何为‘格物’?《大学》有云:‘致知在格物’。但朕今日所言格物,非是空谈性理,坐而论道!朕所说的格物,是格这天地万物之理!是探究这水火土木之性,是穷尽这力、热、声、光、电之妙!”
他手臂一挥,指向远方:“朕要格的,是为何水沸而汽升,可推动巨轮?是为何磁石相吸相斥,能否指引航向?是为何日月星辰运转,有其不移之规?是为何一粒种子,能破土而出,育养万民!”
他的话语如同永有画面,在众人脑海中勾勒出无数神奇的景象。那些匠人瞪大了眼睛,士子们屏住了呼吸,连泰西传教士也面露惊异,似乎没想到大明皇帝对自然哲学的理解如此深刻而…方向奇特。
“古人云:‘工欲善其事,必先利其器’!”朱由检声音陡然拔高,“而我大明欲强盛,欲富民,欲不再受边患饥馑之苦,就必须先‘利’这格物之‘器’!这‘器’,不是刀枪剑戟,而是能让我们看得更远的千里镜,是能让我们耕得更深的曲辕犁,是能让我们织得更快的飞梭机,是能让我们破浪远航的巨舰,是能让我们轰碎一切来犯之敌的巨炮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