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下文学小说网 > 女生言情 > 在造大明 > 第214章 新朝班底

第214章 新朝班底(1 / 2)

第两百一十四章 新朝班底(一)

文华殿内,檀香的清幽几乎要被纸张的陈旧墨香与一股新生的锐气所压倒。窗外天色已近黄昏,最后一缕金红色的余晖斜斜地泼洒进来,将殿内浮动微尘染得晶莹,也照亮了紫檀木大案上堆积如山的卷宗与奏本。

朱由检——此刻仍称监国,但距离那九五至尊之位仅剩一步之遥——并未坐在那象征最高权力的御座之上,而是随意地搬了张梨花木椅,与英国公张维贤、以及刚刚被秘密引入宫中的徐光启分坐案前。方正化如一尊沉默的石像,侍立在朱由检身后阴影与光亮的交界处,目光低垂,气息绵长,仿佛不存在,却又将周遭一切细微动静尽数掌握。

殿内再无第五人。肃清阉党的血腥气似乎还在北京城的街巷间隐隐飘荡,但在这帝国的核心殿堂里,一种更为紧迫、关乎未来的沉重博弈已然展开。

“……魏阉及其核心党羽虽已扫除,然其流毒深远,非一日可清。”朱由检的声音打破了沉默,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,但更多的是沉静如水的坚定。他修长的手指轻轻点着案上一份名录,那是李若琏与方正化连夜整理出的朝廷空缺要职清单,“六部、都察院、通政司、大理寺……多少位置空悬,或由庸碌之辈、骑墙之徒暂代。国事蜩螗,如久病之躯,虚不受补,用药猛了恐生变乱,缓了则贻误生机。新朝伊始,这第一剂药方,关乎国本,不得不慎。”

英国公张维贤须发皆白,但精神矍铄,历经数朝的风浪让他此刻显得异常沉稳。他微微颔首,目光扫过那份名录,沉吟道:“监国所虑极是。眼下朝局初定,首重平稳。然平稳非固步自封,需得有砥柱中流、能任事之臣,方可推行新政,重振纲纪。老臣以为,内阁首辅之位,关乎政令通达,当择一德高望重、能调和鼎鼐、且……与阉党牵扯不深之人暂领,以安众心。”他话语谨慎,提出了“暂领”二字,目光却看向朱由检,试探着这位年轻监国的真实意图。

朱由检闻言,唇角勾起一丝极淡的笑意,似窗外暮色般难以捉摸:“国公老成谋国。调和鼎鼐,安稳过渡,确为必要。”他话锋轻轻一转,如流水遇石,自然绕开,“然则,仅止于此吗?”他的目光投向一直静坐聆听的徐光启,“徐先生,您可知孤为何甘冒奇险,也要请方正化将您从沪上田园悄然接至这风暴中心的紫禁城?”

徐光启一身半旧的道袍,清癯的面容上刻满了岁月的沟壑与学问的沉淀,一双眼睛却亮得惊人,毫无古稀老人的浑浊。他一路行来,目睹京城肃杀后的平静,又听了朱由检方才一席话,心中早已波澜起伏。此刻闻言,他拱手道:“老朽迂腐,然监国深夜密召,想必非只为让老朽在这文华殿中,静观落日余晖。”他的语气平和,却自带一股学者特有的耿直与力量。

“自然不是。”朱由检的笑意加深了些,“孤欲请先生入阁。”

短短六字,轻如羽坠,却重若雷霆,在这静谧的殿中轰然回响。张维贤花白的眉毛猛地一扬,显然极为意外。即便徐光启素有清名且学贯中西,但在党争倾轧中屡起屡挫,早已边缘多年,骤然直入内阁,这步子迈得未免太大、太疾!这绝非他预想中“暂领”首辅的合适人选。

朱由检将两人的反应尽收眼底,却不待他们发言,便继续道,语速平稳却不容置疑:“非是寻常阁臣。孤欲请先生专司一事——统筹格物致知之学,督导农工百技之革新,主持修订历法,并……为大明培育精通算学、物理、实艺之新才。”

他顿了顿,目光灼灼,仿佛能点燃这殿内渐浓的暮色:“新政之基,不在空谈道德文章,而在富国强兵。富国,需改良农具,推广新种,兴修水利,通达商贸;强兵,需精炼钢铁,改良火器,优化火药,革新战法。此间种种,哪一样离得开先生所倡导之‘实学’?内阁之中,若无一人高擎实学火炬,纵有良策万千,终将沦为纸上谈兵,寸步难行!先生,您愿否入此樊笼,为天下先,为大明劈开一条荆棘之路?”

一番话语,摒弃了所有朝堂上惯用的虚与委蛇,直指核心,将一项前所未有的、极具挑战性的重任赤裸裸地呈现在徐光启面前。这不是让他去和稀泥,而是让他去当一把开山的利斧,一个播火的先锋。

徐光启怔住了。他那颗饱经沧桑、早已惯看秋月春风的心,此刻竟如擂鼓般剧烈跳动起来。他一生追求、屡遭排挤打压的信念,竟从这位年轻的监国口中,以如此清晰、如此坚定、如此赋予重任的方式被道出!他仿佛看到自己翻译的《几何原本》、撰写的《农政全书》不再是书房里的孤芳自赏,而是即将化为田间地头增产的粮食,化为工匠坊中精良的器械,化为军中将士克敌的利刃。

一股难以言喻的热流涌遍全身,老人家的眼眶竟微微有些湿润。他深吸一口气,压下翻腾的心绪,起身,整理衣冠,然后向着朱由检深深一揖,声音因激动而略显沙哑,却字字千钧:“老臣……徐光启,蒙监国不弃,授此重任!虽才疏学浅,然愿效仿古之愚公,竭尽残年之力,为大明实学兴邦,鞠躬尽瘁,死而后已!”这不是对权力的承诺,而是对理想的献祭。

张维贤目睹此景,心中震撼无以复加。他忽然明白了,眼前这位年轻监国的野心与格局,远非“平稳过渡”四字所能涵盖。他要的不是修补,而是重塑!徐光启的入阁,本身就是一个无比强烈的信号——新朝的天,要变了!

朱由检离座,亲手扶起徐光启:“得先生一诺,胜得十万雄兵!”他转而看向张维贤,“国公,徐阁老专司实学兴革,此乃开创之举,恐引清流非议。故而内阁仍需一位能总揽全局、协调各方、稳得住场面之人。孤意,起复孙承宗孙老先生,如何?”

张维贤闻言,眼中精光一闪。孙承宗资历极老,曾任帝师,督师辽东颇有建树,且刚直不阿,在朝野威望素着,正是“德高望重、能调和鼎鼐”的绝佳人选。更重要的是,孙承宗与徐光启在重视边防、务实任事方面颇有共同语言,且皆与阉党不睦。由他坐镇内阁,既能安抚人心,又能为徐光启的“离经叛道”提供一层保护,确实是最佳选择。

“监国圣明!”张维贤这次是真心实意地赞叹,“孙高阳(孙承宗)老成持重,胸有韬略,确是首相之不二人选!若他能出山,朝局定矣!”

“孤已命人星夜前往高阳传旨征召。”朱由检点点头,一切尽在掌握,“此外,都察院左都御史一职,至关重要。新政推行,必触利益,贪腐蠹虫,需有利刃剜除。孤意属李邦华。此人清正刚直,素有‘铁面’之称,整顿吏治,非他不可。”

“李邦华确为佳选。”张维贤表示赞同,“其风骨卓然,足以震慑宵小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