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下文学小说网 > 女生言情 > 在造大明 > 第203章 黎明靖难

第203章 黎明靖难(2 / 2)

众人心领神会,这是要求他们站稳立场,静观其变,不要添乱。

送走这几人,张维贤回到书房,独自站在窗前,望着院中渐盛的日光。他手中摩挲着一份昨夜由“夜不收”通过密道送入府中的、关于魏忠贤核心罪证的抄录本。这位老勋臣的内心,远不如他表面那般平静。

“潜龙在渊,腾必九天……”他低声吟诵了一句,脸上露出一丝复杂的笑容,“陛下啊陛下,您留给大明的这位弟弟,可真是一位……了不得的嗣君啊。”

……

相较于英国公府的门庭若市,首辅施凤来、次辅张瑞图等阉党余孽(或被视为余孽)的府邸,则是门可罗雀,一片死寂。

府门紧闭,家丁护院如临大敌般守在门内,透过门缝惊恐地窥视着外面街道上巡逻的新军士兵。往日巴结逢迎的官员此刻避之唯恐不及,生怕与之沾染上一丝一毫的关系。

府邸之内,更是愁云惨淡。

施凤来枯坐在书房中,面前的茶早已冰凉。他官袍未脱,却显得异常狼狈,头发散乱,眼中布满血丝,一夜之间仿佛老了十岁。窗外隐约传来的宣读安民告示的声音,每一个字都像针一样扎在他的心上。

他知道,自己完了。或许凭借首辅的身份和并未直接参与核心罪行的“侥幸”,能暂时保住性命,但仕途乃至家族的未来,已然断送。他此刻唯一的期望,就是那位年轻的监国殿下,看在他昨夜之后还算“配合”的份上,能够从轻发落。

他提笔蘸墨,手却颤抖得厉害,墨水在宣纸上洇开一大团污迹。他想要写一份请罪乞骸骨的奏疏,却不知该如何下笔,才能既承认错误,又撇清与魏忠贤的核心罪行关系,还能稍稍保全一点体面。

难,太难了。一种巨大的悔恨和恐惧攫住了他。

……

而与外界的喧闹、惶恐、期待形成鲜明对比的是,风暴的中心——紫禁城,文华殿内,却异乎寻常的宁静。

朱由检依旧是一身素服,坐在书案之后。但他面前的文书已经换了不再是那些罪证清单,而是几份来自陕西、山西的紧急灾情奏报,以及一份由王承恩刚刚送来的、关于昨夜行动初步统计的简报。

简报上的数字冷酷而清晰:擒获阉党核心成员及重要党羽一百二十七人,击杀负隅顽抗者四十三人,包括负伤者在内,己方伤亡……二十七人。

这是一个低得令人难以置信的数字,背后体现的是绝对的情报优势、精准的打击和碾压式的武力。

朱由检的目光在那“二十七”这个数字上停留了片刻,指尖轻轻敲了敲桌面。这二十七人,是他真正意义上的嫡系,是耗费数年心血培养的种子。他们的牺牲,令他心痛。但理性告诉他,以如此微小的代价,完成如此庞大的手术,切除掉寄生在帝国心脏上的最大毒瘤,这无疑是一场辉煌的、教科书级的胜利。

“厚恤阵亡者家属,优抚伤者。”他声音平静地吩咐侍立一旁的王承恩,“他们的功劳,朕……孤记下了。”

“奴婢遵旨。”王承恩躬身应道,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哽咽。他全程目睹了昨夜至今的惊心动魄,更深知这胜利的来之不易。

朱由检拿起一份关于陕西旱灾的奏报,眉头微蹙。小冰河期的威力正在逐渐显现,这才是真正关乎国本、比阉党更难以对付的敌人。

“传令下去,”他头也不抬地说道,“以孤的名义,从昨夜查抄的赃银中,先行拨出五万两,火速解往陕西,用于采购粮种、兴修水利,赈济灾民。告诉陕西巡抚,若有一两银子未用到百姓身上,孤便用他的人头来抵。”

他的语气并不如何严厉,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决断力。

王承恩心中一凛,连忙应下。他感觉到,眼前的少年监国,在经历了昨夜的血火洗礼后,似乎又发生了某种微妙的变化。那份沉稳和决断,愈发像一位真正的帝王了。

朱由检站起身,走到窗边,推开了一扇窗户。

清晨略带寒意的清新空气涌入殿内,吹散了殿中残留的烛火气和一丝若有若无的血腥味。阳光毫无阻碍地洒入,将殿内照得一片通明。

他望向远方,越过紫禁城的重重殿宇,望向那正在渐渐复苏的北京城。

破而后立。

旧的秩序已被雷霆粉碎,新的规则,将由他来亲手奠定。

这“黎明靖难”之后的道路,依然漫长且布满荆棘,但第一步,他已经稳稳地踏了出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