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下文学小说网 > 女生言情 > 在造大明 > 第79章 少年营中启蒙课

第79章 少年营中启蒙课(1 / 2)

天启七年,九月初五(公历1627年9月24日)。

京畿西南,房山县境内,一处名为“慈济农庄”的偏僻所在。此地背靠低矮山丘,前临一条水量不大的溪流,远离官道,人烟稀少。从外面看,不过是几排新建的土坯茅屋,几片开垦不久的薄田,几处散养的鸡鸭,与寻常乡下农庄并无二致。但若有心人细看,便会发现那茅屋排列得过于整齐划一,院墙垒得格外厚实(用了少量水泥加固),农庄入口处还有几座看似谷仓、实则了望功能更强的木楼,隐隐有精壮汉子值守。

农庄深处,一处被高大篱笆围起的独立院落内,气氛却与外面的宁静截然不同。

“立正——!”

“稍息!”

“向右看——齐!”

“向前——看!”

一声声短促有力的口令,在秋日的晴空下回荡。二十几个年龄在十二到十六岁之间的少年,排成两列不算太整齐的横队,正在一个身材魁梧、皮肤黝黑的汉子(李若琏挑选的退伍老兵,姓王)指挥下,进行着最基本的队列训练。他们穿着统一的、浆洗得发白的粗布短褂,赤着脚或穿着草鞋,脸上还带着长途跋涉的疲惫和初来乍到的茫然,但眼神中已少了几分流民特有的麻木,多了几分紧张和一丝不易察觉的……新奇?

“都给我站直了!腰杆挺起来!跟地里蔫了的秧苗似的!像什么样子!”王教头声音洪亮,带着军旅特有的粗粝,“记住!你们现在不是流民!不是乞丐!是‘慈济农庄’的学徒!是将来要顶天立地的汉子!站,要有站相!走,要有走样!都听明白了吗?!”

“明……明白了!”少年们稀稀拉拉、参差不齐地回应。

“没吃饭吗?!大声点!”王教头吼道。

“明白了!”这次声音响亮了许多,带着一股豁出去的劲头。

队列中,石锁努力挺直自己瘦弱的腰板,眼神专注地跟着口令转动。他身边,柱子则显得有些心不在焉,时不时扭动一下脖子,眼神瞟向院子角落另一处棚屋,那里隐隐传来读书声。

棚屋内,气氛截然不同。十几个年纪更小些、或体格稍弱的少年,正盘腿坐在铺着干草的地上。他们面前,站着一位穿着洗得发白的儒衫、面容清癯、带着几分书卷气的中年人,正是落魄秀才吴文远。

吴文远手里拿着一块简陋的木炭板,上面用白垩写着几个大字:“天”、“地”、“人”、“日”、“月”。

“跟我念,”吴文远的声音温和而清晰,“天——”

“天——”少年们跟着念,声音稚嫩。

“地——”

“地——”

“人——”

“人——”

“好!”吴文远点点头,“天地人,乃三才。日月星,为三光。识字,是明理的第一步。今日再教你们几个数字。”他用木炭在板上画下“一”、“二”、“三”、“十”、“百”。

“一!”

“一!”

“二!”

“二!”

……

柱子被分在这个“识字班”,他盘腿坐着,眉头拧成了疙瘩,手指无意识地抠着地上的草梗。念数字还好,一到“天地人”这些字,他就觉得脑袋发胀。这玩意儿……能当饭吃?能打鞑子?他更想去外面跟王教头学站队,哪怕挨骂也比这干坐着强!

“柱子!”吴文远点了他的名字,“你来认认,这是什么字?”他指着板上的“人”字。

柱子挠挠头,瓮声瓮气:“……像……像两条腿岔开站着?”

棚屋里响起一阵压抑的嗤笑声。

吴文远也不恼,反而微微一笑:“说得不错!‘人’字,正是象形,如同人侧身而立。不过,它不仅仅指两条腿,更指我们顶天立地的人!明白吗?”

柱子似懂非懂地点点头,心里却嘀咕:顶天立地?那得先吃饱饭才行!

农庄入口处,几辆不起眼的青布骡车缓缓停下。车门打开,朱由检一身低调的宝蓝色绸缎直裰,外罩一件半旧不新的玄色披风,头戴方巾,扮作一个寻常的富家公子模样,从车上下来。他身后跟着同样换了便服的方正化,以及两名扮作随从的精悍侍卫。

方正化一下车,目光立刻警惕地扫视四周,随即……落在了自己那双崭新的、用上好小牛皮缝制、鞋面光可鉴人的靴子上!他小心翼翼地避开地上的泥泞和水洼,每一步都走得如同踩在鸡蛋上,生怕沾上一星半点的尘土。新靴子!今天刚换上的!可不能再重蹈水泥墩子的覆辙!

农庄的“管事”,一个面相憨厚、实则是李若琏心腹的中年汉子,早已迎候在此,见到朱由检,连忙躬身行礼:“朱公子!您来了!里面请!”

朱由检微微颔首,在管事的引领下,步入农庄。他看似随意地打量着四周的农田、屋舍,实则目光锐利,观察着每一个细节。

“孩子们都安顿好了?”朱由检边走边问,声音平和。

“回公子话,都安顿好了!分了班,识字的、学规矩的、练体能的,都按您的吩咐安排着。”管事恭敬地回答。

“嗯。”朱由检点点头,“带我去看看。”

他们首先来到队列训练的院子外。隔着篱笆,朱由检驻足观看。看着那些少年在王教头的呵斥下努力挺直腰板,笨拙地做着动作,他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满意。虽然稚嫩,但那股想要改变、想要抓住机会的劲头,是装不出来的。

“那个高个子,”朱由检指了指柱子,“还有那个眼神很亮的瘦小子(石锁),叫什么?”

“回公子,高个的叫柱子,陕北延川人。瘦的叫石锁,陕西米脂人,带着个妹妹。”管事低声介绍,“柱子力气大,性子野,但学东西快。石锁心思细,学识字很用心。”

朱由检点点头,没再多言,转身走向传来读书声的棚屋。

棚屋内,吴文远正在讲解简单的算术:“……十个一,为十。十个十,为百。百钱可买米一斗,养活一人三日。若遇灾年,米价腾贵,百钱或仅能买半斗……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