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3章 风起云涌(1 / 2)

福伯离去后,沈言躺在安国公府静谧的客房中,看似闭目养神,大脑却在飞速运转,将整个计划在脑海中反复推演,查漏补缺。

他深知,自己现在如同走在万丈深渊的钢丝上,一步踏错,便是万劫不复。

但高风险往往伴随着高回报,他必须利用这最后的十天,将京城这潭水彻底搅浑,为自己北上创造最有利的条件。

他口中的“那颗棋子”,并非指具体某个人,而是指他精心策划、即将投下的一系列足以引发连锁反应的事件。

而第一颗石子,就在福伯离开后的第二天,悄然投入了水面。

原本就在市井间沸沸扬扬的“四皇子灵堂失火”事件,突然出现了新的版本。

这一次,流言不再局限于鬼神之说或皇子内斗,而是将矛头隐隐指向了最高处——东宫太子!

有“消息灵通人士”在酒肆茶楼间窃窃私语,说四皇子根本不是暴毙,而是因为无意中发现了太子殿下与北境宿敌雪狼国暗中往来的“铁证”,才被杀人灭口!

那场大火,也不是什么天灾或鬼火,而是太子党羽为了毁尸灭迹、消除隐患所为!

甚至有人绘声绘色地描述,四皇子临死前曾留下血书,藏于某处,揭露太子通敌卖国!

这流言如同长了翅膀,迅速传遍京城各个角落。

其内容之骇人听闻,细节之“逼真”,远超之前的任何版本。

虽然大多数人将信将疑,但“太子通敌”这四个字,本身就具有极强的杀伤力和传播性,足以在许多人心中种下怀疑的种子。

效果立竿见影。

首先坐不住的便是都察院的御史言官们。

几位素来以刚直不阿闻名的御史,几乎是同时上书,奏折内容虽未明指太子,却均以“皇子暴毙,疑点重重,恐损国本,恳请陛下彻查”为由,要求严查四皇子死因及灵堂失火一案。

朝堂之上,原本就暗流涌动的太子与二皇子、三皇子派系之间的攻讦,瞬间白热化。

支持太子的官员斥责流言荒谬,要求追查造谣者;而其他派系的官员则顺势要求公开调查,以正视听。

老皇帝面对雪片般的奏章和朝堂上争吵不休的儿子臣子,脸色一日比一日阴沉,最终下旨,责令三司(刑部、大理寺、都察院)会同内廷,限期半月,必须查清四皇子府失火一案!

这道旨意一下,等于将太子直接放在了火上烤。

无论调查结果如何,太子的声誉都已受到了严重打击。

东宫一派顿时陷入被动,忙于应对调查和舆论,焦头烂额。

而这波针对太子的流言,产生的另一个意想不到的效果,便是将安国公府更深地卷了进来。

苏清月自然也听到了这些愈演愈烈的流言。

与其他人的震惊或看热闹不同,心中那个模糊的猜测再次浮现——这个沈言,会不会与北境、与四皇子之死,真有某种不为人知的联系?

他出现在破庙,是巧合,还是别有目的?

这种疑虑让她对沈言的观察更加细致。

她发现,沈言虽然每日静养,但眼神中偶尔闪过的锐利和沉思,绝不像一个普通的伤患。

她甚至隐隐感觉到,这个看似平静的年轻人,体内仿佛蕴藏着一股即将喷薄而出的力量。

与此同时,安国公苏擎天,这位在朝中地位超然、通常保持中立的老牌勋贵,也被这突如其来的风波惊动了。

他并非对皇位之争感兴趣,但“通敌”二字,触及了他的底线。

作为曾镇守边关、与雪狼国血战多年的老将,他绝不容许任何人损害大雍边防。

加之爱孙女苏清月前番遇袭之事尚未查明,他本能地觉得京城的气氛变得异常诡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