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48章 漕运之争(2 / 2)

翌日,皇帝果然再次问及漕运总督人选。出乎萧景哲及其党羽的意料,景琰并未再坚持举荐郭子安,而是出列,言辞恳切地举荐了致仕老臣杨文礼。

“父皇,杨老大人为官数十载,清廉自守,德高望重。虽年事已高,然漕运总督一职,更多在于坐镇协调,平衡各方。杨老大人处事公允,人脉宽广,正可调和漕运各派系之矛盾,使其顺畅运行。且老臣出山,更能显朝廷敬老尊贤之意。”景琰一番话说得滴水不漏,完全是一副为国举贤、不计前嫌的姿态。

萧景哲愣住了,他狐疑地看向景琰,试图从对方平静的脸上找出蛛丝马迹。他绝不相信景琰会轻易放弃漕运这块肥肉。这杨文礼……莫非是东宫暗中笼络之人?可据他所知,这老家伙致仕后便深居简出,与各方都无深交。

李阁老也微微蹙眉,显然对景琰此举感到意外。他低声对身旁的萧景哲道:“殿下,太子此举……以退为进?”

皇帝听了景琰的举荐,倒是颇感意外,随即露出了些许感兴趣的神色。相比于儿子们争相安插自己人,这种举荐老臣的行为,显然更合他维护朝堂平衡的心意。而且杨文礼此人,他也有印象,确实是个没什么威胁的老好人。

“杨文礼……”皇帝沉吟着,“倒是有些年头没听到他的消息了。”

这时,一向中立的礼部尚书王瑜出列附和:“陛下,太子殿下所言甚是。杨大人确是老成持重之臣,若由其出任漕督,或可稳定漕运局面。”一些原本中立的,或与杨文礼有旧的官员,也纷纷出声表示赞同。

眼见风向转变,萧景哲心中大急。他若再坚持举荐张文远,反倒显得他急功近利,不顾大局了。他咬了咬牙,只得暂时按下心中的疑虑,出列道:“父皇,太子殿下举荐杨老大人,儿臣亦觉稳妥。杨老大人德才兼备,足当此任。”心中却暗自发狠,无论如何,也要在杨文礼身边安插进自己人,绝不能让其完全倒向东宫。

皇帝见两个儿子难得地达成一致,虽然心知肚明这“一致”背后的暗流,但表面上的和气还是让他颇为受用。他点了点头:“既然太子与三皇子都认为杨文礼可堪此任,那便如此定了吧。拟旨,起复杨文礼为漕运总督,即日赴任。”

“父皇圣明!”景琰与萧景哲同时躬身,异口同声。

朝会散去,萧景哲快步追上景琰,皮笑肉不笑地道:“皇兄今日真是深明大义,顾全大局,臣弟佩服。”

景琰回以温润一笑:“三皇弟过奖了。为国举贤,分内之事。”两人目光在空中短暂交汇,皆看到了对方眼底未曾散去的算计与警惕。

东宫,书房。

“事情已定,杨文礼不日即将赴任。”景琰对林夙道,语气中带着一丝计划初步得逞的轻松,“接下来,便是如何将这‘傀儡’掌控在手了。”

林夙早已成竹在胸:“殿下放心。杨老大人年迈,精力不济,赴任后必然倚重副手及属下官员。奴才已查明,漕运总督衙门中,几个关键职位,如掌管漕粮押运的参军、负责河道维护的提举,皆有空缺或即将任满。我们可以让柳文渊暗中操作,将郭子安或我们信得过的其他干员,运作到这些位置上。同时,亦可让石虎派些机灵可靠的人,以各种名义进入漕督衙门,充任书吏、护卫,负责监视与传递消息。”

他顿了顿,继续道:“此外,杨老大人在京城的家眷,我们也可派人多加‘关照’,让其感受到东宫的‘善意’与‘影响力’。双管齐下,不愁杨文礼不乖乖听话。”

景琰颔首,对林夙的安排十分满意。这就是林夙的价值,他总能将事情考虑得极其周全,于细微处布局,于无声处掌控。

“此事便交由你全权负责,柳文渊与石虎那边,由你协调。”景琰吩咐道,随即又想起一事,“对了,盐税案那边,证据收集得如何了?”

“回殿下,杜衡大人已将所有账册、证人证言整理归档,脉络清晰,证据链完整。石虎在江南的人回报,那几个关键盐商似乎听到了什么风声,近日与三皇子府以及李阁老家乡来的陌生人接触频繁,恐有转移资产或销毁证据的迹象。”

景琰眼中寒光一闪:“看来,他们也嗅到危险了。无妨,便让他们再苟延残喘几日。待漕运这边初步稳定,便是我们亮出屠刀之时!”

他走到窗边,望着窗外渐渐西沉的落日,余晖将天空染成一片瑰丽又带着些许凄艳的橘红色。“萧景哲以为退一步海阔天空,却不知,孤让出的这一步,是为了下一步能更狠、更准地踩在他的要害上!”

林夙静静立于他身后,看着太子日渐挺拔坚韧的背影,心中涌起一股复杂的情绪。有欣慰,有忠诚,亦有一丝难以言喻的怅惘。殿下的成长速度超乎他的想象,越来越像一位真正的帝王了。而这,不正是他一直以来所期望的吗?

“殿下,”林夙轻声开口,打破了沉寂,“三皇子今日在朝堂上吃了暗亏,必不会善罢甘休。他虽表面上赞同了杨文礼,但暗中定会设法在漕运体系中安插钉子,甚至……可能会对杨文礼本人不利。我们需早做防范。”

景琰转过身,脸上恢复了惯常的冷静:“你说得对。传令给赵怀安,让他选派几名好手,以护卫之名,暗中保护杨文礼及其家眷安全。同时,漕督衙门内任何新进人员,尤其是三皇子那边推荐来的,都要给孤盯紧了!”

“是。”林夙躬身领命。

暮色渐浓,书房内烛火燃起,将两人的身影投映在墙壁上,拉得很长。漕运之争看似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落下了帷幕,但真正的较量,才刚刚开始。三皇子埋下的暗桩,东宫布下的罗网,以及那即将引爆的盐税巨案,都预示着这短暂的平静之下,正酝酿着更猛烈的风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