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65章 朝议襄阳(2 / 2)

大殿之内,瞬间陷入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氛围。支持陆瑁的,认为费祎太过保守,畏首畏尾,会错失良机。而支持费祎的,则认为陆瑁太过激进,好大喜功,是在拿整个国家的未来做赌注。

“畏首畏尾,坐失良机,终将为天下笑!”陆瑁冷然道。

“好大喜功,赌上国运,乃是取死之道!”费祎寸步不让。

“你!”

“你!”

冰与火,在未央宫大殿之上,展开了最激烈的交锋。所有的目光,最终,都汇聚到了那个最高的位置上。

汇聚到了天子,刘禅的身上。

刘禅,静静地坐在御座上。

他的手指,在龙椅的扶手上,无意识地敲击着。他的内心,同样在进行着一场天人交战。

费祎的话,有道理。稳妥,永远是君王的第一选择。这两年安稳富足的日子,来之得不易。

但陆瑁的话,却像一根针,深深地刺入了他的心里。“兴复汉室,统一天下”,这是他从记事起,就刻在骨子里的使命。他想起了父皇临终前的嘱托,想起了相父灯下熬白的双鬓,想起了蒋公临终前的遗憾。

他真的要,再等十年吗?

“朕……”刘禅缓缓开口,声音不大,却让整个大殿瞬间安静了下来。

他站起身,走下御座,一步一步,走到了那副巨大的地图前。

他的目光,没有看汉中,也没有看陇右,而是死死地,盯住了“襄阳”那两个字。

“尚书令之言,是老成谋国之言。朕,都听进去了。”

费祎闻言,脸上露出一丝欣慰。

“但是……”刘禅话锋一转,眼神陡然变得锐利,“中书令之言,却是兴国进取之言!朕,更想听!”

费祎的心,猛地一沉。

刘禅走回御座,重新坐下。这一刻,他的身上,散发出一种让所有人都感到陌生的,属于帝王的威严与决断。

“朕,不想再等十年了。”

“大汉的将士,也不想再等十年了!”

“朕意已决!”他一字一句,声音如金石落地,“准尚书令所奏!即刻,兵发襄阳!”

“陛下!”费祎大惊,还想再劝。

“但是!”刘禅抬手,制止了他,“费卿的担忧,亦是国之大者。此战,许胜,不许败。更不能,动摇国本。”

他看向陆瑁:“尚书令,你之计策,可有万全之法,以解尚书令之忧?”

陆瑁心中暗赞,陛下已经不是那个只会被动听从的君主了,他学会了权衡,学会了给出自己的条件。

“陛下圣明。”陆瑁躬身道,“臣,已有腹案。”

“其一,汉中。臣奏请陛下,立刻擢升镇南将军张翼为镇北大将军,假节,总督汉中防务。张将军宿将也,一生唯谨慎,有他坐镇,汉中进可支援武关。”

“其二,粮草。此战,不动用国库常备仓之粮。只动用新政清查出的‘浮财’——即从叛乱及贪腐士族手中抄没的钱粮。此为不义之财,取之于敌,用之于敌,天经地义!即便耗尽,亦不动摇国本。”

“其三,时限。传令关兴、魏延两位将军,此战,以三月为期。三月之内,若能攻克襄阳,则大功告成。若三月不克,则立刻回师,不得恋战,以保全我军元气。我等,只取最有把握的机会!”

这三条补充,条条都针对费祎的担忧,有理有据,进退有度。既满足了出兵的战略决心,又设定了明确的止损线。

费祎听完,沉默了。他知道,陆瑁准备得太充分了。或者说,天子的决心,已经下达。他再反对,便不是“谋国”,而是“抗旨”了。

最终,费祎长叹一声,躬身一拜:“陛下深谋远虑,中书令思虑周全,臣……无异议。”

“好!”刘禅龙颜大悦,猛地一拍扶手,“就这么办!”

“传朕旨意!”

“命荆州牧关兴,即刻点兵,北上攻襄!同时令副将军罗宪在关兴不在时间总督荆州军务!”

“命镇远将军魏延,即刻出兵,南下奇袭,临机决断,无需上报!”

“命镇北大将军张翼,待命汉中,随时支援武关!”

“命尚书令费祎,总揽后方,调度粮草,确保前线,无后顾之忧!”

“命中书令陆瑁,以都督府副都督之名,总领此战,坐镇长安,节制各方!”

一道道圣旨,从刘禅口中发出。大汉王朝这台因为蒋琬之死而一度沉寂的战争机器,在这一刻,以一种超乎所有人想象的速度,重新,并且是以前所未有的巨大功率,轰然运转起来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