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里维纳卫生部的审批流程如同陷入泥潭,无论陆青屿如何催促,得到的回复总是“正在处理中”。名单上第一个危重患儿,小马塔的呼吸日益困难,紫绀明显,等待的每一天都在消耗他本就微弱的生命力。
CardioInnovate的律师函像一片阴云,笼罩在基里维纳官员心头,让他们在处理“星火”的申请时更加犹豫不决。传统的祈福仪式能安抚民众的不安,却无法驱散官僚体系的惰性与对国际诉讼的恐惧。
陆青屿知道,不能再这样被动等待了。她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。
她带着便携超声仪和翻译,没有提前预约,直接找到了小马塔家所在的村落。那是一个位于海岸边的传统村庄,棕榈叶搭建的房屋稀疏分布。孩子的父母看到他们,既惊讶又惶恐。
陆青屿没有急着谈论手术,她只是蹲下来,用刚学会的简单基里维纳语向小马塔问好,然后拿出超声仪,温和地对他的父母说:“我想再看看马塔的心脏,可以吗?”
在村民好奇的围观下,陆青屿在树荫下为小马塔做了心脏超声。当屏幕上那颗结构异常、艰难跳动的心脏图像显现出来时,她通过翻译,用最直白的话向马塔的父母和围观的村民解释:
“看,这里,本该通畅的血管,像被石头堵住了。所以马塔的血无法顺畅流动,他会喘,会没力气。我们想做的,不是拿出他的心,而是用一根很细的‘线’,从这里伸进去,把那个‘石头’挪开,或者架一座小小的‘桥’,让血流过去。”
她避开了所有复杂的医学术语,只用“堵住”、“线”、“桥”这样的比喻。她还展示了“记忆合金编织器”的简化模型——一根细丝和一个微小的网状结构。
“就是这个‘小网兜’,它很软,可以从血管里进去,到了地方,它会自己打开,把洞堵上。然后,马塔就能像其他孩子一样跑,一样笑了。”
形象的比喻和可视化的模型,比任何文件都更有说服力。马塔的母亲看着屏幕上孩子的心脏,又看看那个小小的“网兜”,眼泪流了下来,她紧紧抓住陆青屿的手,用土语急切地说着什么。
翻译红着眼圈说:“她说,求求你,救救马塔,我们不怕了,我们信你!”
这一幕,被随行的、一位原本对“星火”持怀疑态度的基里维纳本地记者用镜头记录了下来。
第二天,这篇题为 《“网兜”救心:中国医生与时间赛跑》 的报道,配着陆青屿在树荫下检查、马塔母亲含泪恳求的照片,出现在了基里维纳发行量最大的报纸头版。报道详细描述了小马塔的危重病情、“海燕计划”的技术原理,以及CardioInnovate滥用专利诉讼阻挠人道救援的行为。
报道一出,舆论哗然。
淳朴的岛民无法理解,为什么会有人要阻止医生拯救一个孩子的生命。民意的压力,如同海潮般涌向卫生部。
与此同时,WHO和ECDC的联合支持声明也正式发布,强烈谴责将专利工具化阻碍人道医疗的行为,并明确表示“海燕计划”的技术方案安全、有效且极具创新性。
也就在这一天,陆青屿收到了林默发来的最新指令和一份文件。指令只有一句话:“时机已到,递交最后通牒。” 文件则是一份措辞严谨、以“星火计划”法律顾问名义发出的函件,声明已就CardioInnovate滥用专利和干扰人道主义救援的行为,向相关国际组织和美国法院提起了反诉,并附上了已公开全部技术细节的链接。
内外压力交织下,基里维纳卫生部的审批壁垒,在短短24小时内土崩瓦解。
审批通过的当天下午,陆青屿团队在首都那个条件简陋、却已尽力达到无菌要求的诊疗室里,为小马塔进行了基里维纳历史上第一例心脏介入手术。
没有顶级设备,只有最基本的影像引导和那双经过千锤百炼的手。陆青屿主刀,动作稳定而精准。当那枚承载着无数人希望的“记忆合金编织器”在血管内成功展开,超声显示异常分流瞬间消失,小马塔的血氧饱和度开始稳步上升时,小小的诊疗室内外,爆发出压抑已久的欢呼声!
守在外面的马塔父母和村民相拥而泣。那位本地记者用镜头记录下了这历史性的一刻。
消息传回国内,正在参加一个重要会议的林默,只是看了一眼手机上的信息,微微颔首,便继续专注于眼前的议题。
而对“星火”抱有最后一丝侥幸的旧势力们,在得知基里维纳的成功后,终于彻底意识到,那道由林默筑起的、名为“普惠”的堤坝,已经无法逾越。
“海燕”,已成功穿越风暴,在遥远的南太平洋,找到了落脚的枝头。而它的下一次振翅,必将飞向更广阔的天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