赵德明深吸一口气,接过喉镜。他没有像张浩那样追求完美的声门暴露,而是采用了一种更巧妙的 “盲探”结合“按压环状软骨” 的手法,凭借着手感和对解剖结构的深刻理解,小心翼翼地调整着角度和力度。
帐篷内一片寂静,只有监护仪刺耳的报警声和众人沉重的呼吸声。所有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。
几秒钟后,赵德明手腕猛地一沉。
“进去了!”他低喝一声,迅速将气管导管送入,连接呼吸球囊。随着人工通气的进行,监护仪上那令人绝望的血氧数值,终于颤抖着开始回升。
“好!”张浩忍不住赞了一声,用力拍了拍赵德明的肩膀,“赵主任,厉害!”
赵德明长长舒了口气,这才发现自己的后背已经被冷汗湿透。他腼腆地笑了笑:“雕虫小技,比不上各位专家。”
孩子的气道问题暂时解决,但颅脑损伤依然危重。需要紧急手术降低颅内压。
马保国也被惊动了,赶来评估后,面色凝重:“需要立刻行钻孔引流或去骨瓣减压。但我们现在没有神经外科医生,也没有专用的颅钻。”
就在这时,一直沉默观察的陆青屿突然开口:“我记得,矿山救援队的装备里有小型、高功率的充电式电钻,用于破拆,精度尚可。他们明天送物资时会一并带来。”
“电钻?”张浩瞪大了眼睛。
“消毒后,在严格定位下,可以作为应急颅钻使用。”林默不知何时也醒着,声音虚弱却清晰地从病床传来,“马主任,你早年进修过神经外科,有基础。定位是关键,让陆博士用便携超声辅助你们进行体表定位,误差可以控制在毫米级。”
用矿山救援的电钻做开颅手术!
这个想法大胆得近乎疯狂,但却是在这绝境中唯一可行的生路。
马保国眼神一凛,重重点头:“可以一试!”
赵德明和几位县医院医生听得目瞪口呆,他们从未想过,医疗还可以这样进行。这不仅是技术的传授,更是一种在极限条件下打破思维桎梏的勇气和智慧的启蒙。
“林主任……这……”赵德明声音有些颤抖。
林默看着他,缓缓道:“赵主任,记住,医生手里握着的,不只是器械,更是解决问题的思维。规则和指南很重要,但在生命面前,有时候,我们得学会‘不择手段’。”
第二天,矿山救援队的物资和装备如期而至。那个孩子被迅速推入了手术区。在马保国主刀,陆青屿超声定位,张浩辅助,以及赵德明等人屏息凝神的观摩下,那把经过严格消毒的充电电钻,发出了轻微的嗡鸣,精准地在孩子的颅骨上打开了生命的通道……
手术成功了。
当看到孩子颅内高压得到缓解,生命体征逐渐平稳时,赵德明和几位基层医生的眼中,除了敬佩,更燃起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光芒。他们看到的,不仅仅是林默团队高超的技术,更是那种为了生命敢于打破一切常规的魄力与智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