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下文学小说网 > 女生言情 > 胎穿农家子,科举来扬名 > 第293章 功成身退返中土 金脉初开定东瀛

第293章 功成身退返中土 金脉初开定东瀛(1 / 2)

北岸,足利幕府的军营中,气氛凝重得如同铅灰色的天空。尽管和约保住了幕府在东部广大区域的基本盘,但对于心高气傲的征夷大将军足利义晴而言,承认后奈良天皇的正统,辞去大将军之职,接受东西分治的现实……这无一不是奇耻大辱。他紧攥着缰绳,指节因用力而发白,心中暗暗发誓:今日之辱,他日必百倍奉还!这绝非终结,仅仅是下一次较量的开端。

大军蜿蜒东归,目的地是幕府势力根基所在的关东地区。一回到相对安全的镰仓府邸,展露出其铁腕冷酷的本色。

他以雷霆手段,迅速清除了内部可能存在的异议声音。他首先以“昏聩无能,有负众望”为由,强行废黜了之前为对抗后奈良天皇而匆忙拥立的傀儡——堂弟尊敦亲王,彻底扫清权力障碍。紧接着,他授意麾下最忠诚的谱代家臣与关东强力大名联名上书,以“天下汹汹,武家动荡,非强有力之统帅不能安定”为借口,拥立自己为“征夷大将军”,并默许其在礼仪规制上享有近乎僭越的待遇。

南岸的气氛则截然不同。虽然同样饱经战火,但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劫后余生的庆幸和百废待兴的忙碌。在陈彦所率大雍军容的赫赫威仪以及大内、尼子等勤王联军簇拥下,后奈良天皇的车驾终于缓缓驶入了阔别已久的京都。眼前的景象令人心碎:昔日繁华的街町化为断壁残垣,巍峨的宫墙布满刀劈箭凿的伤痕,皇宫大内多处殿宇仍在冒着缕缕青烟。百姓们衣衫褴褛,面有菜色,跪伏在道路两旁,用麻木而又带着一丝希冀的目光迎接着他们的君主回归。天皇入驻了受损相对较轻的紫宸殿。

天皇立刻下令:安抚流民,发放有限的食物,整饬几近崩溃的秩序,试图在那片焦土之上,重新点燃皇室微弱的光芒。

经过数月呕心沥血的艰难整顿,京都总算恢复了一丝基本的秩序,皇居也进行了初步的修缮。这一日,天高云淡,后奈良天皇决定在清凉殿举行一场虽不奢华却足够庄重的宴会,隆重宴请此次勤王之战的最大功臣——大雍镇军大将军陈彦,及其麾下主要将领石头、费尔南多等人,同时受邀的还有鞠躬尽瘁的三井忠信,以及功不可没的大内义隆、尼子晴久等勤王联军大名。

清凉殿内,烛火通明,虽然陈设简朴,远不及战前奢华,但礼仪一丝不苟。后奈良天皇身着略显陈旧却浆洗得干干净净的帛御袍,头戴立缨冠。他亲自执壶,为端坐于上宾位的陈彦斟满酒杯,而后双手举杯,声音清晰而充满真挚之情:

“陈将军,”他开口直接采用了更能体现对方身份和尊重的军职称呼,“此次朕能脱离险境,重返京都,重掌祖宗基业,全赖将军亲率天兵,跨海东征,力挽狂澜!将军用兵如神,更兼信义卓着,实乃朕与倭国上下之再生父母!此恩此德,重于山岳,深似沧海!朕谨以此杯薄酒,代表倭国万千臣民,敬将军,敬远在洛阳的大雍皇帝陛下天恩浩荡!愿两国邦交,永固于金石!”说罢,他仰头将杯中酒一饮而尽,姿态恳切。

陈彦从容起身,举杯还礼。他今日未着戎装,仅穿一身玄色常服,更显气度内敛,英华逼人。“陛下言重了。”他的声音平和而有力,在殿中回荡,“扶危定倾,靖难安藩,本就是我天朝上国对藩属应尽之责分。此番倭国得以拨乱反正,首赖陛下洪福齐天,苍生眷顾;次仗陛下身先士卒,激励将士用命;更兼三井大人等忠臣义士同心戮力,方有今日之局。本官奉吾皇钦命而来,不过是恰逢其会,尽本职而已,实不敢贪天之功。”他亦将酒饮尽,举止间尽显大国上将的风范。

宴会的气氛在天皇与陈彦的互动下逐渐升温。酒过三巡,菜过五味,后奈良天皇向侍立在侧的三井忠信微微颔首。三井忠信会意,躬身退下片刻,随后双手捧着一个紫檀木锦盒,恭敬地放于天皇案前。

天皇亲手打开锦盒,里面是一卷精心绘制的羊皮地图和一份用明黄绶带系着的诏书。他将其取出,郑重地推向陈彦案前。

“陈将军,”天皇的声音带着一种正式的庄严,“盟约初定之时,朕曾许诺,若事成,愿将佐渡金山年产出之三成,赠予大雍,以酬谢将军鼎力相助之功,并充作日后倭国朝贡之资,略表臣服之心。”他轻轻展开地图,上面清晰地标注着佐渡岛上矿脉的分布,又示意诏书,“此乃朕亲笔所书之开采特许诏书,加盖传国御玺。即日起,佐渡金山三成之利,尽归大雍皇室所有!朕已敕令当地守护大名,务必倾力配合大雍开采事宜,不得有误!此非仅酬功,更是倭国愿与大雍永结同好之信物!”

陈彦神色肃穆,双手接过地图与诏书。他展开诏书略一审阅,只见上面词句恭谨,条款清晰,印玺鲜明。他心中明了,这佐渡金山的三成收益,既是后奈良天皇兑现承诺的酬谢,更是倭国皇室向大雍缴纳的、换取长期保护的“贡赋”。他微微躬身,沉声道:“陛下信守然诺,慷慨相赠,本官感佩于心。本官定当将此图此诏,安然携回洛阳,呈于御前。此金山之利,必能充盈国库,更可化为维系两国邦谊之坚实基石,佑护万民安居乐业。本官在此,代我朝皇帝陛下,谢过陛下厚意!”

厚礼既赠,气氛更为融洽。又饮数杯后,后奈良天皇放下酒杯,脸上掠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决绝,他望向陈彦,语气变得更为慎重:“陈将军,朕……尚有一不情之请,关乎两国百年之好,望将军能够玉成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