他目光扫过众人,命令道:“本官亲率‘镇海’、‘安远’两船,携精选护卫一百人,以及部分样品货物,前往倭国主要港口(如博多)尝试接触、贸易。”
“其余战船及人员,由昭武校尉张焕统率,立即撤离此片海域,向东南方向航行约一日,寻找一处偏僻、无人且可避风的小岛(可参考费尔南多海图标注)暂时驻泊,隐蔽待命。没有本官信号,绝不可轻举妄动!”
“若一个月内,本官未能返回,或发出求救信号,张校尉可权宜行事,或返航禀报朝廷!”
“末将遵命!” 张焕等人抱拳领命,虽担心主帅安危,但军令如山。
安排妥当后,庞大的船队一分为二。主力舰队在张焕率领下,扬起风帆,向着东南方驶去,很快消失在茫茫海平面上。而陈彦则乘坐着“镇海”、“安安远”两艘大船,带着一百名精锐护卫和满怀的希望,调整航向,朝着那片陌生的土地,缓缓驶去。费尔南多站在陈彦身边,神情复杂地望着越来越近的海岸线,那里既有他曾经贸易的记忆,也有船队被袭的惨痛。
数日后,陈彦的船队顺利抵达了倭国九州北部的重要贸易港口——博多港(今福冈)。
港口规模不小,停泊着各式各样的船只,有倭国特色的“关船”、“小早”,也有来自朝鲜、琉球甚至南洋的商船,显得颇为繁忙。码头上人头攒动,各种语言交织。陈彦的“镇海”、“安远”两艘大型福船的出现,引起了不小的轰动,其庞大的体量和独特的造型,引来了众多好奇和警惕的目光。
在费尔南多的协助下(他懂一些简单的倭语),陈彦一行人以大雍官方商队的名义,缴纳了泊船税,获得了靠岸许可。他命令大部分护卫留守船上,严密看守货物和船只,自己则只带了十余名身手矫健、机敏过人的亲随,以及通晓倭语的费尔南多,上岸探查。
他们首先在港口附近找了一家看起来较为干净、客人较多的酒楼住下。这家酒楼兼营宿泊,南来北往的客商较多,是打探消息的好地方。
安顿下来后,陈彦并不急于展示货物进行贸易,而是让亲随们分散开来,以商人身份,在酒楼、茶肆、码头等地,用带来的丝绸、瓷器等小件物品作为酬谢,小心翼翼地与当地的商人、水手、通译(倭语称“口宣”)攀谈,重点打听当前倭国的政局、权力结构、风土人情以及贸易规矩。
几天下来,通过各种渠道收集到的信息,逐渐拼凑出了一幅较为清晰的图景:
目前的倭国,正处于所谓的“幕府时代”。天皇居住在京都,名义上是最高统治者,但实权早已旁落,被征夷大将军所建立的幕府架空。现任将军势力颇大,控制着倭国大部分地区。九州这边,则由依附于幕府的地方大名(诸侯) 管理,相对听命于幕府中枢。
总体而言,当前倭国政局相对平稳,没有大规模的内战。幕府为了巩固统治和发展经济,对海外贸易持鼓励态度,因为贸易能带来丰厚的税收和稀缺物资。来自大雍、朝鲜的商船,只要遵守规矩,缴纳赋税,一般不会受到刁难,甚至受到一些大名的欢迎。
同时,陈彦也了解到,倭国社会等级森严,武士(侍)阶层地位很高,商人地位较低但颇为富裕。倭国对大雍的丝绸、瓷器、茶叶、药材、书籍等需求极大,尤其是上层社会,以使用中华物品为荣。而倭国可供交易的主要物品,除了金银之外,还有硫磺、铜、工艺刀剑、折扇、漆器等。
“天皇虚位,将军掌权,政局平稳,鼓励海贸……” 陈彦在客房内,听着亲随和费尔南多汇总来的信息,手指轻轻敲着桌面,心中快速分析着,“如此看来,当前正是开展贸易的有利时机。政局稳定意味着交易环境有保障,鼓励海贸则减少了官方阻力。只要我们能拿出他们需要的货物,遵守他们的规则,打开局面应该不难。”
他决定,先不直接与官方接触,而是通过本地有实力的商人进行试探性交易,逐步建立联系,摸清门路,同时继续深入了解倭国的实际情况。
“费尔南多先生,明日你与我一同去拜会一下本地较大的商号,先拿出部分样品,看看行情。” 陈彦对费尔南多说道。
“好的,大人。” 费尔南多点头应道,他对倭国的商业规则也比较熟悉。
陈彦站在窗边,望着博多港的夜景,灯火点点,与泉州颇有几分相似,却又透着一股异国的情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