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下文学小说网 > 女生言情 > 胎穿农家子,科举来扬名 > 第266章 万民夹道送青天 功成返朝沐隆恩

第266章 万民夹道送青天 功成返朝沐隆恩(1 / 2)

铁腕雷霆,四十昼夜。陈彦以近乎残酷的决绝和高效,将河北道从崩溃的边缘强行拉了回来。随着最后一个重灾区的疫情得到控制,流民初步得到安置,混乱的秩序被强力扭转,整个河北大地,虽然依旧满目疮痍,但终于显露出劫后余生的平静与重建家园的微弱生机。

洪水退去的土地上,百姓们在新军和当地(被革职留用)官员的组织下,开始清理废墟,整修田埂,疏通沟渠。朝廷后续调拨的种子、农具也陆续运抵,分发给灾民。尽管时节已晚,错过了最佳的春耕,但人们还是抢种下一些生长期较短的作物,期盼着能收获一点口粮,度过接下来的寒冬。官办的粥厂依旧在运行,但已逐渐从施舍稀粥转向以工代赈,鼓励青壮参与修路、筑堤等公共工程,换取粮食,既恢复了生产,也维持了秩序。

陈彦坐镇信都郡,统筹全局,每日处理着从各州县雪片般飞来的文书,协调物资,处置突发状况,督促重建进度。他消瘦了许多,眼角的皱纹也深了几分,但眼神中的锐气与沉稳,却更胜往昔。

一个月后,河北的灾后重建工作终于步入正轨。 疫情基本平息,流民得到初步安置,社会秩序稳定,生产生活开始缓慢恢复。虽然距离真正恢复元气还有漫长的路要走,但最危险的阶段已经过去。

是时候回京复命了。

陈彦下令,除留下五千新军分驻各要地,协助地方维持秩序、防范不测外,自己亲率五千精锐,押解着包括王归之在内的一干重犯,以及厚厚的账册、文书,启程返回洛阳。

启程之日,信都郡城外,人山人海。

消息不知如何传开,得知拯救了他们于水火的“陈青天”即将离开,无数百姓从四面八方自发涌来。他们扶老携幼,衣衫虽依旧褴褛,面容虽依旧憔悴,但眼中已有了光亮,脸上带着发自内心的感激与不舍。

当陈彦一身戎装,骑着战马,在亲卫的簇拥下走出城门时,看到的便是这万头攒动、鸦雀无声却情感涌动的场面。

“陈青天!”

“青天大老爷!”

“谢钦差大人救命之恩!”

不知是谁先喊了一声,顿时,如同山呼海啸般,感激的呼声此起彼伏,许多百姓更是跪倒在地,叩头不止。

更让陈彦和所有新军将士动容的是,百姓们手中都捧着东西——有的是一只小心翼翼包裹着的、还带着体温的鸡蛋;有的是一小块珍藏许久、舍不得吃的腊肉;有的是一篮刚挖出来的野菜;有的甚至只是一碗清澈的泉水……这是他们在经历浩劫、几乎一无所有之后,所能拿出的最珍贵的心意。他们涌上前,争抢着要将这些微薄之物塞到将士们手中。

“军爷,路上吃个鸡蛋……”

“大人,尝尝俺家的腊肉……”

“喝口水吧,路上解渴……”

新军将士们看着这些面黄肌瘦的百姓,看着他们手中那微不足道却重如千钧的“礼物”,许多铁打的汉子,眼眶都红了,纷纷摆手推拒。

陈彦勒住马头,看着眼前这一幕,鼻尖一酸,强忍住夺眶而出的泪水。他深吸一口气,运足中气,声音洪亮而充满感情地对百姓们说道:

“乡亲们!请起!快快请起!” 他挥手示意大家起身,“本官奉旨赈灾,分所应当!尔等历经磨难,家园待兴,这些食物,乃是活命之本,尔等自己留下!心意,本官与新军将士们,心领了!”

然而,百姓们依旧不肯离去,执意要送上心意。

陈彦心中感动,更觉责任重大。他沉吟片刻,朗声道:“好!既然乡亲们盛情难却,本官便代将士们收下!但是——” 他话锋一转,语气变得严肃,“我新军乃王者之师,有铁一般的纪律!不拿百姓一针一线! 今日所赠之物,必须按市价,付与银钱!”

他转身对随军司马下令:“即刻记录!百姓所赠鸡蛋、肉食、菜蔬等物,一律按市价,不,按略高于市价,折算银钱,当场支付!若有百姓不愿收钱,便以军粮等价交换!绝不能让乡亲们吃亏!”

“遵命!” 随军司马立刻带人上前,一边登记物品,一边拿出铜钱银两,坚持要付给百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