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下文学小说网 > 女生言情 > 胎穿农家子,科举来扬名 > 第213章 暗探初现汉王踪 釜底抽薪遣藩归

第213章 暗探初现汉王踪 釜底抽薪遣藩归(1 / 2)

皇帝的雷霆之怒与严厉惩处,如同一盆冰水,暂时浇熄了朝堂上因刺杀案而燃起的熊熊烈焰。表面上,洛阳城恢复了往日的秩序,但暗流之下,东宫与某些势力之间的角力,却悄然进入了新的阶段。

太孙赵宸采纳了“露会”议定的方略,决心不再被动等待朝廷那已然陷入僵局的调查。他动用了东宫这些年暗中培养的一部分精干力量,以及通过英国公张辅等可信之人掌握的一些军中斥候好手,开始对几位在京藩王,尤其是晋王、汉王、蜀王及其主要属官的动向,进行极其隐秘的监视。

太孙深知此事关系重大,稍有不慎便会引来滔天巨浪,因此下令极为谨慎,要求所有暗探只做“眼睛”和“耳朵”,绝不可做“手”和“口”,一切以不暴露自身为最高准则。

然而,这番举动并未能完全瞒过所有人。晋王赵睿是何等人物?其经营多年,在京城布下的眼线网络盘根错节,东宫这番虽然小心的调动,依然引起了他手下“幽影”的警觉。消息很快报到了晋王那里。

晋王闻报后,并未动怒,反而在书房中轻笑一声,对身旁的幕僚道:“本王这位大侄子,经此一吓,倒是学乖了些,知道要擦亮眼睛了。他疑心到本王头上,也不奇怪,毕竟若易地而处,本王也会第一个怀疑曾与先太子争过储位的二叔。” 他语气平淡,带着一丝了然与不屑,“不过,他这般举动,倒也印证了此子虽有些历练,但终究沉不住气,手段也略显稚嫩。在京城这潭深水里,他还差得远呢。”

略一沉吟,晋王便做出了决断:“传令下去,府中所有人等,近期深居简出,非必要不得与外界往来。本王也要‘抱病’静养一段时日,谢绝一切访客。让他查,看他能查出什么来。” 这是一招以退为进,既避免了在风口浪尖上授人以柄,也显得自己心中坦荡,不屑于与晚辈计较。

与晋王的老练沉稳相比,蜀王赵慎的反应则平淡得多。他依旧如往常一般,每日里不是在自己的馆驿内读书写字,便是去拜访京中的几位学问大家,探讨经义,品评诗文,偶尔也会出席一些清流文会,言行举止一如既往的温文尔雅,云淡风轻。东宫暗探回报,蜀王府上下一切如常,并无任何可疑行迹。蜀王仿佛完全置身事外,依旧做他的逍遥贤王。

真正的突破点,出现在对 汉王赵奢 的监视上。

汉王在案发后,起初也学晋王闭门谢客了几日,但以他骄奢享乐、耐不住寂寞的性子,没过多久便有些按捺不住。虽然不敢大张旗鼓地宴饮玩乐,但府中采买每日依旧频繁,且汉王府的排场向来极大,仆役如云,人员往来复杂,这给了东宫暗探渗透观察的机会。

经过近半个月耐心而细致的盯梢,一名安插在汉王府外一处隐秘观察点的暗探,发现了一个不寻常的规律:每隔两三日,便会有汉王府的心腹管家,亲自提着一个硕大的食盒,鬼鬼祟祟地前往离王府后巷不远的一处看似废弃、但实则有人定期打扫的偏僻小院。送食盒的人进去不久便会空手出来,且行事极为谨慎,总是绕几个圈子才返回王府。

这引起了暗探的高度警觉。他冒险趁夜潜入小院附近,凭借高超的轻功和潜伏技巧,透过窗纸的破洞向内窥视。只见屋内约有四五条精悍的汉子,虽穿着普通百姓的衣物,但个个太阳穴高高鼓起,眼神锐利,身形挺拔,一举一动都透着干练与剽悍之气,绝非常人。更奇怪的是,这几人几乎从不出门,整日待在屋内,除了汉王府送来饭食时稍有动静,其余时间异常安静,仿佛在刻意隐藏行迹。

暗探将这一发现连同那几人的体貌特征迅速上报。消息传到东宫,太孙赵宸闻报,精神大振!他立刻召来陈彦、刘畅、柳云卿密议。

“……情况便是如此。”太孙将暗探所报详细说出,眼中闪烁着愤怒与冷厉的光芒,“那处小院,那几名形迹可疑的汉子,以及汉王府鬼祟的送食行为,时间点上与猎场刺杀案如此吻合!几乎可以断定,即便不是汉王主使,他也定然脱不了干系!甚至,那几人很可能就是参与刺杀的漏网之鱼,或者负责接应的核心人员!”

他越说越激动,猛地站起身:“孤这就下令,调集可靠人手,连夜包围那小院,将人拿下!只要撬开他们的嘴,拿到口供,看汉王还如何狡辩!”

“殿下且慢!” 就在太孙欲要下令之际,陈彦及时出声制止。他眉头微蹙,冷静地分析道:“殿下,此刻拿人,恐怕并非上策。”

太孙一怔,看向陈彦:“维岳有何高见?如今证据确凿,岂能放任凶徒逍遥法外?”

刘畅和柳云卿也看向陈彦,露出询问之色。

陈彦沉声道:“殿下,请细想。第一,我们目前所获,仅为间接旁证。那几人身份未明,我们并无直接证据证明他们就是刺客。若贸然动手,汉王完全可以矢口否认,反咬一口,说我们诬陷亲王,甚至可能趁机将人转移或灭口,到时我们反而被动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