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-----
第一百二十章 文采风流压白鹿 赌约暗结待乡试
周文博这一声高呼,瞬间将所有人的目光都引向了陈彦、赵修远和柳云卿三人。场中顿时安静下来,只剩下西湖边隐约的丝竹声和晚风的轻拂。岳麓书院的学子们眼中燃起希望,而白鹿书院的学子们则带着审视与挑衅,上下打量着这三位新来的“援兵”。
刘畅的目光锐利如鹰,最先落在气度最为沉静的陈彦身上,嘴角勾起一抹玩味的笑意:“哦?这三位便是岳麓书院的‘藏龙卧虎’?不知哪位师兄愿意下场赐教?”
赵修远眉头微挑,正要开口,陈彦却已上前一步,对着刘畅和在场众人拱了拱手,神色平静无波:“在下陈彦,岳麓书院末学后进。适才听闻刘兄高论,钦佩不已。学问切磋,本为互相砥砺,共同进步。既然刘兄有兴,陈某不才,愿抛砖引玉,试对一联,请刘兄与诸位斧正。”
他语气谦和,但话语中自有一股从容气度,令人不敢小觑。
刘畅见他应答得体,心中也收起几分轻视,抬手道:“陈兄请。”
陈彦略一沉吟,目光扫过波光粼粼的西湖和远处朦胧的山色,朗声道:“方才白鹿书院诸位师兄的上联‘白鹿衔芝,仙踪渺渺临江右’,意境缥缈,确是好联。陈某不揣冒昧,试对下联:青牛负笈,道脉悠悠溯浙东。”
此联一出,满场皆静!
“青牛”对“白鹿”,皆是祥瑞灵兽,且暗合道家典故(老子骑青牛出函谷关);“负笈”对“衔芝”,一为求学,一为寻仙,皆寓求学问道之意;“道脉悠悠”对“仙踪渺渺”,意境相仿,且“道脉”更显学问传承之厚重;“溯浙东”对“临江右”,点明岳麓学子此番前来浙江(浙东)求学应试之地。整个下联,对仗工整,意境高远,既回应了上联的仙气,又巧妙地将岳麓书院学子负笈游学、追溯圣贤道统的志向融入其中,格调瞬间提升,丝毫不落下风,甚至隐隐有反压之势!
“妙啊!”岳麓书院这边顿时爆发出喝彩声,周文博等人脸上露出振奋之色。连围观的浙江本地学子中也有人忍不住点头称赞。
刘畅眼中闪过一丝惊异,但随即恢复镇定,抚掌笑道:“陈兄果然才思敏捷!此联对得工整,意境亦佳。不过……”他话锋一转,“方才我白鹿书院所出之联,我书院学子自然也能对出。如此你来我往,恐难分高下。不知陈兄可敢出一上联,让我等一试?”
这是要将主动权夺回,考验陈彦的出题能力了。
陈彦微微一笑,并不推辞:“既然刘兄有意,陈某便献丑了。”他环视四周,见望湖楼飞檐翘角,映着天上明月,心中一动,开口道:“望湖楼,楼望湖,湖楼相望明月夜。此联写景,兼有叠字回文之趣,请刘兄与诸位白鹿高才赐教。”
此联看似简单,实则暗藏机巧。“望湖楼”是实景,“楼望湖”是拟人,且“楼”与“湖”字回环出现,最后落于“明月夜”的静谧画面,意境优美,但要对得工整巧妙,却非易事。
白鹿书院学子们顿时交头接耳,议论纷纷。有人尝试对“映月井,井映月,月井交辉碧云天”,虽有意境,但“映月井”并非此地实景,且对仗略显牵强。有人对“听雨轩,轩听雨,雨轩共话故人情”,意境尚可,但“共话”与“相望”的动态感略有差异。刘畅本人也蹙眉沉思,几个念头闪过,都觉得不够完美,难以压过陈彦上联的巧思与即景之情。
时间一点点过去,白鹿书院这边竟无一人能给出令人拍案叫绝的下联,气氛渐渐变得有些尴尬和凝重。刘畅的脸色也微微沉了下来。
陈彦见状,心知若再僵持下去,难免伤了和气,于求学无益。他再次拱手,朗声道:“刘兄,诸位白鹿书院的朋友。对联小道,偶有得失,不必过于挂怀。岳麓、白鹿,皆为大雍南方文脉之重镇,犹如双峰并峙,二水分流。你我同为读书人,当以切磋学问、增广见闻为要。眼下乡试在即,正是我等寒窗苦读、一展所学之时。与其在此争一时之长短,不若将精力留待考场,一较高下。况且,”他话锋一转,语气变得激昂了些,“无论湖广、江西、两浙,皆是我南方学子!如今朝中,北地士风颇盛,我等南方学子更应同心协力,力争上游。但愿明年春闱,会元之位,能出自我南方,扬我江南文采!不知刘兄以为如何?”
这番话,先是给白鹿书院递了台阶,肯定了双方的地位,接着将竞争引向更具意义的乡试考场,最后更是升华到南北士林之争的高度,呼吁南方学子团结,格局宏大,情理兼备。
刘畅是何等聪明之人,岂能听不出陈彦这是在主动化解僵局,维护白鹿书院的颜面?他心中虽有不甘,但也佩服陈彦的气度与见识。当下,他脸上的凝重之色散去,哈哈一笑,顺势下台:“陈兄所言极是!倒是我等着相了。对联游戏,助兴而已,岂可因小失大?乡试考场,方见真章!至于南北之争,陈兄心怀大志,刘某佩服!好,今日便到此为止,我等考场再见分晓!”
他转身对自家学子道:“诸位,岳麓书院果然名不虚传,陈兄才学见识,令人心折。今日切磋,各有收获,就此别过,回去安心备考吧!”白鹿书院学子见领头人如此说,也纷纷收起争胜之心,向岳麓众人拱手示意,气氛顿时缓和下来。
一场剑拔弩张的文斗,就这样被陈彦巧妙地化解于无形。岳麓书院学子们围了上来,纷纷向陈彦、赵修远、柳云卿道谢寒暄,言语中充满了敬佩与亲近。周文博更是激动地说:“陈师兄,多亏你及时赶到!不然今日我们岳麓的脸面可就……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