陈彦不慌不忙,从容应答:“回先生,学生浅见,‘富’之源,首在‘力耕’与‘通工’。‘力耕’使地无遗利,五谷丰登,此乃生存之本;‘通工’则使物尽其用,货畅其流,此乃增值之道。然,有源还需有渠,‘富民’之关键,在于‘轻徭薄赋以养民力,开通市舶以促交流,兴修水利以保丰收,推广良种与农器以增效率’。更需‘设庠序,教民以智’,使其知时节、懂技艺,方能善用其力,真正富足。”
周大儒追问:“然则,富易生奢,奢则败德,且贫富悬殊,必致怨隙。富与德、富与安,如何权衡?”
陈彦略一思索,答道:“先生所虑极是。故‘富民’非惟求财货之增,更需‘导之以德,齐之以礼’。仓廪实而知礼节,富民为教化之基。至于贫富悬殊,需赖朝廷‘均平政令’,抑豪强,恤孤弱,使财富之流能泽被苍生,而非聚于少数。富而好礼,富而能仁,方为长治久安之道。”
周大儒闻言,眼中锐光稍敛,端起茶杯呷了一口,继续深入:“若尔为一方牧守,辖地贫瘠,商旅不通,何以富民?”
陈彦结合策问所思,侃侃而谈:“学生以为,当因地制宜。若地瘠,则首重垦荒与水利,劝课农桑,推广耐旱作物;若山多,则可发展林业、果木、药材;若近水,则可鼓励渔业、航运。同时,整修道路,吸引行商,建立集市,使本地物产得以流通变现。更可选拔巧匠,传授技艺,发展特色手工业。为政者当以‘兴利除弊’为己任,而非坐等天时。”
一问一答,往来数个回合。周大儒的问题由宏观至微观,由理论至实践,层层递进,愈发尖锐。陈彦始终沉着应对,引据经典而不泥古,关注现实而有卓见,其思路之清晰,见解之深刻,对经济民生体察之细微,令周大儒频频颔首。
最后,周大儒放下茶杯,脸上露出一丝难得的、几不可察的笑意,挥了挥手:“善。富民之道,汝已得三昧。去吧。”
陈彦知道已得认可,心中一块石头落地,再次恭敬行礼,退出了“三问堂”。
数日后,结业榜示。 红榜之上,“优等”榜首,赫然仍是“陈彦”二字。笔试与面试皆获极高评价,尤其是他在“富民”之问中的出色表现,更是在教授中传为美谈。赵修远、柳云卿亦名列优等,欣喜不已。
离别之日终至。
学子们齐聚书院正门广场,向数年来谆谆教诲的师长们行谢师礼。欧阳山长亲自临别赠言,勉励诸生以天下为己任,不负岳麓所学。陈彦、赵修远、柳云卿等人一一向周大儒、以及其他授业恩师叩拜告别,感谢栽培之恩。师长们亦纷纷勉励,目送之情,充满期许。
随后,便是同窗之间的道别。数年朝夕相处,切磋砥砺,早已结下深厚情谊。此刻分别,或许天涯海角,再会无期,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伤感。有人握手哽咽,有人互赠诗文,有人约定通信。
陈彦看着眼前一张张熟悉的面孔,周文博、李茂才……昔日一同论辩、一同游赏、一同挑灯夜读的情景历历在目。他心中亦是不舍,但更多的是一种豪情。他深吸一口气,朗声对众人道:“诸位同窗!今日一别,非为终点,乃是新征程之始!岳麓数载,所学所感,乃我等安身立命之基。望诸位不忘初心,砥砺前行!明年春闱,京城会试,我等何不约定,于京师再聚,共竞风流,一展我岳麓学子之风采!”
此言一出,顿时点燃了众人心中的壮志。离愁别绪化为昂扬的斗志,众人纷纷响应:
“好!陈兄说得好!京城再聚!”
“定当努力,不负岳麓之名!”
“届时,再与诸君把酒言欢,论天下事!”
豪迈之气,冲散了离别的阴霾。岳麓书院的门前,一群风华正茂的年轻人,带着师长的期望,同窗的鼓励,以及满腔的抱负,即将奔赴各自的未来,相约于更高的舞台。
陈彦最后望了一眼巍峨的岳麓山和熟悉的书院建筑,转身与赵修远、柳云卿并肩而行,踏上了新的征程。身后,是沉淀数年的学识与情谊;前方,是充满挑战与机遇的广阔天地。
------
(第一百一十七章 完)
------