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下文学小说网 > 女生言情 > 胎穿农家子,科举来扬名 > 第102章 乡居静好砺身心 岳麓高远启新程

第102章 乡居静好砺身心 岳麓高远启新程(2 / 2)

这日午后, 阳光正好,老族长陈德善拄着那根磨得光滑的枣木拐杖,亲自登门。陈彦将族长迎进堂屋,奉上粗茶。

族长呷了口茶,满是皱纹的脸上堆着笑意,道明了来意:“彦儿啊,你现在是咱们村,乃至全县都有名的秀才公了。族里几个老家伙商量着,想请你有空的时候,去村里的私塾给那些蒙童们讲讲课,不拘讲什么,讲讲你读书的心得,或者教他们认几个字,让他们也沾沾你的才气,见识一下真正的读书人是啥样,激励他们向上。你看如何?当然,不白讲,族里会凑些束修……”

陈彦闻言,略一思索,便欣然应允:“族长爷爷言重了。能为族中子弟尽一份力,是彦儿的荣幸,谈何束修?我明日便可过去。”

族长见他答应得爽快,且不提报酬,心中更是高兴,连连称好:“好!好!彦儿深明大义,是我陈氏一族之福啊!”

第二天, 陈彦便如约来到了村中的陈家私塾。私塾设在祠堂的偏院里,几间瓦房,虽简陋,却打扫得干净。塾师是一位姓陈的老童生,考了半辈子也未中秀才,见到已是“小三元”的陈彦,十分恭敬,执礼甚恭。学堂里,十几个年龄不一的孩童正襟危坐,从五六岁到十二三岁都有,其中就包括他的大弟陈松和小妹陈秀。孩子们看到这位传说中的“秀才大哥”真的来了,个个眼睛发亮,小手放在膝盖上,腰板挺得笔直,既有好奇,也有崇拜,连大气都不敢喘。

陈彦没有讲什么高深的经义,而是从蒙学最基础的《三字经》、《百家姓》讲起。但他讲得与众不同,并非简单让孩子们跟读背诵,而是结合历史故事、生活常识,解释字句的含义,讲述古人勤学的典故。他讲到“昔孟母,择邻处”,便引申环境对成长的重要性;讲到“蚕吐丝,蜂酿蜜”,便讲述万物各司其职的道理。言语浅显,却生动有趣,让孩子们听得入了迷。

他还当场铺开纸墨,演示如何握笔、运笔,讲解字的间架结构,横平竖直的道理。他让每个孩子都上前试着写几个字,然后耐心指点。陈松和陈秀听得格外认真,小胸脯挺得高高的,脸上满是自豪,当陈彦点到他们名字时,声音都格外响亮。

看着弟弟妹妹和村里孩子们那清澈而充满求知欲的眼神,陈彦心中涌起一种强烈的责任感。知识改变命运,他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,为这些懵懂的孩童点燃一盏求学的灯,在他们心中播下希望的种子。或许,未来他们之中,也能走出几个秀才、举人。

就这样,白日里或接待乡邻,或去私塾讲课,晚间则在一灯如豆下温习经史子集,或与家人围坐闲话,共享天伦, 日子平静而充实。但这种平静,并非安逸。陈彦知道,院试的荣耀只是起点,是对他过去努力的肯定,未来的路还很长,乡试、会试、殿试,一关比一关难,学问之道,更是浩如烟海,永无止境。他享受着这份难得的亲情温暖,内心却已在思考下一步的方向。

几日后, 陈彦备了些母亲张桂娘精心准备的乡土特产——自家做的腊肠、晒干的蘑菇、还有给师母的一块绣工精致的帕子,前往镇上赵文渊先生府上拜见。

师母见到陈彦,十分欢喜,拉着他嘘寒问暖,直说他瘦了,要给他好好补补,又张罗着丫鬟端上精致的点心和热茶。稍坐片刻,闲聊了些家常后,陈彦便来到书房,拜见赵文渊先生。

书房内,檀香袅袅,书架林立,充满了书香气息。赵文渊坐在宽大的书案后,正临摹着一幅字帖,见陈彦进来,便放下笔,示意他坐下。他看着眼前沉稳有度、目光清澈的弟子,眼中满是欣慰。亲手斟了一杯茶推到他面前,缓缓问道:“彦儿,院试已过,秀才功名已得,可谓初入门径。对于日后学业,你有何打算?是留在县学或府学进修,还是另有想法?”

陈彦正襟危坐,双手接过茶杯,恭敬答道:“回先生,学生正想请教先生。如今虽侥幸得中,但学问之道,如瀚海无涯,学生近日温书,愈感自身浅薄,如井底之蛙。县学府学,固然是正途,但学生欲寻一良师益友汇聚、学术氛围浓厚之所,继续深造,以求开阔眼界,增长真才实学。不知先生有何指点?”

赵文渊点点头,对弟子的清醒认知和进取之心颇为满意。他沉吟片刻,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,开口道:“你所言极是,安于现状,则难有寸进。清河县乃至江陵府,学问深厚者固然有之,但若论治学氛围、名师荟萃、藏书之富、交流之广,则首推岳麓书院。”

“岳麓书院?”陈彦心中一动,眼中闪过亮光。他自然知道这座坐落于长沙岳麓山下、名扬天下的千年学府,乃是湖湘文化的重镇,历史上名儒辈出,素有“惟楚有才,于斯为盛”的美誉。

“不错。”赵文渊肯定道,语气中带着一丝向往,“岳麓书院当代山长欧阳文敬公,乃当世大儒,学问精深,尤精经史,德行高尚,为人师表。其下更汇聚了诸多在经学、理学、词章、乃至天文地理方面各有专精的博学鸿儒任教。书院学风严谨,鼓励争鸣,每月有讲会,学子可质疑问难,与师友切磋砥砺。其藏书楼‘御书楼’,更是收藏了无数珍本秘籍,乃读书人之宝库。于你而言,府学官样文章,恐已不足餍足你求学之渴。唯有岳麓这等学术圣地,方能让你如鱼得水,博采众长,更上一层楼。”

他顿了顿,看着陈彦眼中燃起的火焰,语气更加笃定:“以你如今‘小三元’之才名与扎实根基,通过岳麓书院的入院考核,当非难事。修远此次亦中秀才,我意让他与你同往,彼此有个照应,亦可互相砥砺,共求进步。”

陈彦听罢,心中豁然开朗,仿佛看到了一扇通往更广阔天地的大门在眼前打开。岳麓书院,确实是更为理想的求学之所。他起身,整理了一下衣冠,深深一揖,语气坚定:“先生高见,学生茅塞顿开。岳麓书院确是学生心向往之的学术圣地,学生愿往!定不负先生期望,努力向学!”

“好!”赵文渊抚掌微笑,眼中满是期许,“既然如此,你便回家稍作准备,与家人好好团聚几日。十日后,你与修远一同启程,前往长沙府。路途遥远,你们需早做打算,盘缠衣物,都要备齐。”

“多谢先生成全!学生这就回去准备。”陈彦再次拜谢,心中既充满对未来的期待,也涌起对家乡亲人的不舍。

定下了前行的大计,陈彦告辞出来。走在回村的路上,夕阳将他的影子拉得很长。他知道,这一次远行,将告别熟悉的乡土,开启他求学之路的新篇章。而岳麓书院,那座千年学府,将是他下一个需要攀登和征服的高峰。前方的挑战更多,但机遇也更大。一股豪情,在他胸中激荡。

------