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下文学小说网 > 女生言情 > 胎穿农家子,科举来扬名 > 第102章 乡居静好砺身心 岳麓高远启新程

第102章 乡居静好砺身心 岳麓高远启新程(1 / 2)

------

第一百零二章 乡居静好砺身心 岳麓高远启新程

荣归故里的热闹与喧嚣,如同夏日的骤雨,来得猛烈,去得也快。几日流水席过后,陈家沟渐渐恢复了往日的宁静。但对于陈彦而言,这种宁静并非沉寂,而是一种沉淀与蓄力,是暴风雨过后,港湾里那份难得的安稳与踏实。

清晨,天刚蒙蒙亮, 东方天际才泛起一丝鱼肚白,村后的打谷场上便已出现了两个矫健的身影。正是陈彦与石头。

初夏的清晨,空气带着一丝凉意和草木的清新。打谷场平整开阔,地面是夯实的泥土,边缘堆着几个陈年的草垛。露水在草叶上闪烁,远处传来几声鸡鸣犬吠。

石头嘿嘿笑着,活动着手腕脚踝,摆开了架势。他比陈彦年长几岁,身形更显壮实,肌肉贲张,自从跟随陈彦习武以来,进步神速,已是村里年轻一辈中公认的好手。

陈彦微微一笑,深吸一口清晨湿润的空气,感受着体内久违的气血流淌,一股暖意自丹田升起,流遍四肢百骸。他褪去外衫,露出里面紧身的短褂,身形虽略显单薄,但线条流畅,隐含着力量。“落没落下,试试便知。石头,小心了,我可不会留手!”

话音未落,陈彦身形一动,步伐灵活如狸猫捕食,脚尖轻点地面,悄无声息间已贴近石头,一拳直取对方中门,拳风隐隐带着破空之声。这一拳,看似直来直去,却蕴含了清尘道长所授内家拳的发力技巧,劲力内蕴,后发先至。

石头不敢怠慢,他深知少爷的厉害,凝神应对,沉腰坐马,双臂交叉成十字,硬生生格挡了这一拳。“砰”的一声闷响,石头只觉得手臂一阵酸麻,心中暗惊少爷的力气似乎又涨了几分。他不敢硬拼,借势向后滑步卸力,同时右腿如鞭子般扫向陈彦下盘,反击迅猛。

陈彦不慌不忙,身形微侧,避过扫腿,左手如灵蛇出洞,闪电般扣向石头脚踝。石头反应极快,收腿拧身,一记肘击撞向陈彦肋部。两人你来我往,拳来脚往,时而贴身短打,时而游走周旋,打得有板有眼,劲风四溢。场地上,身影翻飞,卷起细微的尘土,伴随着沉稳的呼喝与急促的呼吸声,打破了黎明的寂静。

一套拳法演练完毕,两人都是微微见汗,头顶蒸腾着热气。陈彦收势而立,气息略喘,但眼神明亮如星,额角渗出细密的汗珠。他感觉虽然旅途劳顿,疏于练习,但根基未失,只是需要时间重新熟悉那种发力感,将院试期间紧绷的文思暂时放下,让身体重新找回武者的节奏。

“不错,根基尚在,招式也未生疏,只是气息略有不继,还需勤加练习,方能恢复如初。”一个温和清越的声音在一旁响起。不知何时,清尘道长已悄然立于场边一株老槐树下,须发皆白,道袍在晨风中轻轻拂动,面容清癯,目光深邃,正含笑看着他们。

“师父!”陈彦和石头连忙收势,恭敬地躬身行礼。

清尘道长缓步走上前,仔细打量了陈彦一番,目光在他略显疲惫但神光内敛的眼眸上停留片刻,点了点头:“嗯,精气神尚可,眼底虽有倦色,但光华未减,可见未因科举之事全然懈怠了根本。武道一途,如逆水行舟,不进则退。日后即便学业繁忙,亦不可全然荒废。强健的体魄,充沛的精力,亦是支撑你走得更远的基石。切记,文武之道,一张一弛,相辅相成。”

“弟子谨记师父教诲。”陈彦恭敬应道。他深知,无论是清尘道长传授的养生导引之术,还是与石头对练的拳脚功夫,都让他在连番科举鏖战中保持了远超常人的充沛精力和平稳心态,这“小三元”的荣耀背后,亦有武道锤炼的一份功劳。

清尘道长又就刚才交手时陈彦气息转换的一个细微滞涩处,指点了几句运气发力的关窍,言语精辟,直指要害。陈彦凝神细听,若有所思。指点完毕,清尘道长便袍袖一拂,飘然离去,身影很快消失在晨雾之中,留下二人继续揣摩练习。

晨练结束,回到家中, 祖母王氏早已准备好了温热的粥菜和一碟脆生生的腌萝卜。简单的农家早饭,却充满了家的味道。用罢早饭,陈彦便回到自己那间简陋却整洁的书房。书房朝东,清晨的阳光透过窗棂洒进来,在书桌上投下温暖的光斑。他亲手铺开微黄的宣纸,取出徽墨,注入清水,缓缓研磨,墨香渐渐弥漫开来。他摒弃了此前为应试而刻意追求的工整板正,转而临摹起颜真卿的《多宝塔碑》,追求一种骨力遒劲、气势雄浑的境界。笔尖在纸上游走,一撇一捺,皆灌注心神,力求将心中那股因“小三元”而激发的浩然之气,融入笔端。窗外鸡鸣犬吠,孩童嬉闹,却丝毫不能扰乱他笔下的世界。这份定力,是长久苦练的结果,也是心性修为的体现。

上午时分, 家中便开始陆续有客人来访。左邻右舍的叔伯婶娘,提着鸡蛋、新摘的蔬菜、或是自家做的腊味等物事,前来道贺,顺便看看“秀才公”的风采。言语间满是淳朴的赞叹与羡慕。

“彦哥儿真是了不得!这么小年纪就中了秀才,还是案首!咱们陈家沟的风水好啊,出了文曲星!”隔壁的王大娘拉着陈彦的手,笑得合不拢嘴。

“是啊是啊,以后可得好好教教我们家那小子,让他也跟着沾沾文气,哪怕能认几个字也好啊!”前院的李大叔憨厚地笑着。

就连村里几个平日调皮捣蛋的半大小子,被父母拽着过来,看到一身青衫、气质沉静的陈彦,也收敛了许多,眼神里带着好奇和一丝敬畏。

陈彦皆一一含笑接待,态度谦和,丝毫没有秀才公的架子。对于乡亲们的夸赞,他多是归功于师长教诲、祖宗保佑,显得十分得体。这份不骄不躁,更让乡邻们高看一眼,觉得这孩子不仅学问好,人品更是难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