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-----
第九十一章 学政抵江定院试 策论艰深引众议
院试之期日益临近,江陵府城内的气氛也愈发凝重起来。来自湖广行省下辖各府、州的童生们,已陆续汇聚于此。客栈、会馆人满为患,茶楼酒肆中,学子们谈论的话题也几乎都围绕着即将到来的院试,尤其是那位传闻中“风格独特”的提学御史胡平大人。
这一日,江陵府城北门之外,旌旗招展,仪仗肃穆。知府周文正率领府衙主要官员、府学教官以及地方士绅代表,早已在此等候多时。远处,一队人马缓缓行来,为首者骑着一匹青骢马,身着绯色官袍,腰系银带,面容清癯,目光锐利,虽风尘仆仆,却自有一股不怒自威的气度,正是新任湖广道提学御史胡平。
“下官江陵知府周文正,率阖府僚属,恭迎胡学台驾临!”见胡平队伍行至近前,周文正连忙上前一步,躬身行礼,声音洪亮。
胡平勒住马缰,目光扫过迎接的众人,脸上并无太多热情,只是微微颔首,声音平稳却带着一丝不容置疑的威严:“有劳周府台及诸位久候了。本官奉旨提学,职责所在,不敢怠慢。一切虚礼从简,先办正事要紧。”
这番开门见山、不尚虚文的开场白,让周文正等人心中都是一凛,暗道果然如传闻般务实乃至有些严苛。众人连忙称是,簇拥着胡平一行入城,直奔府衙。
在府衙稍事休息,用过简单的接风宴后,胡平便直接提出要前往府学视察考棚准备情况,并召集本次院试的相关考官,商议确定试题。周文正等人不敢怠慢,立刻陪同前往。
府学明伦堂内,烛火通明。胡平端坐主位,周文正及几位被选聘为同考官的府学教授、地方名儒分坐两侧,气氛严肃。
胡平没有过多寒暄,直接切入主题:“诸位,院试乃为国家选拔秀才,乃士子进身之始,关乎朝廷取士之基,不可不慎。试题之设,当以考察士子是否通晓经史、明辨事理、具备经世致用之潜质为首要。本官观近科风气,多有学子沉溺辞藻,空谈性理,于实务民生却懵懂无知,此非国家取士之本意。”
他顿了顿,目光扫过众人,继续道:“故,本次院试,经义题需深究义理,策问题则务必切中时弊,考察实学。诗赋虽不可废,然当以抒发性情、见其才思为主,不必过分追求秾丽华彩。”
众人闻言,纷纷点头称是,但心中都提了起来,知道这位学台大人要动真格的了。
胡平从袖中取出一份早已拟好的试题草案,递给周文正:“此乃本官草拟的试题,请周府台及诸位同考官一同参详,查漏补缺。”
周文正恭敬接过,与几位同考官一同传阅。当看到试题内容时,几位考官的脸色渐渐变得有些凝重,尤其是看到策问题时,更是有人忍不住倒吸了一口气!
试题草案如下:
? 经义:“论‘知者不惑,仁者不忧,勇者不惧’。”(出自《论语·子罕》) 此题需深入阐述智、仁、勇三达德的内涵与关系,要求理解深刻,非泛泛而谈可及。
? 策问:“问:假若某郡连年大旱,蝗灾继之,饥民流徙,盗贼蜂起。当此之时,为守土者,应如何赈灾安民,恢复生产,弭平祸乱?” 此题场景严峻,涉及赈济、安民、剿抚、恢复等多个层面,极其复杂,对考生的见识、逻辑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求极高!
? 诗赋:“以‘咏炭’为题,作五言律诗一首,限‘寒’韵。” 此题物象平凡,却寓意深远,要求托物言志,于平凡中见精神,格调不俗。
一位资深的府学教授犹豫再三,还是起身拱手,谨慎地开口道:“学台大人明鉴。经义题深究义理,诗赋题别具匠心,皆可见大人用心深苦。只是……这策问题,模拟灾荒乱局,情形险恶,对策需统筹全局,非老成干练之吏恐难周全。院试考生,多为年轻学子,虽读圣贤书,却少涉实务,以此为题,是否……过于艰深了些?恐多数考生难以应对,有失公允啊。”
此言一出,另有几位考官也微微点头,表示附和。
胡平闻言,面色不变,目光却更加锐利,他看向那位教授,沉声道:“李教授此言差矣!科举取士,非为选拔只会寻章摘句、吟风弄月之书生,乃为朝廷遴选能安邦定国之才!若遇灾荒变乱,难道只因他们‘年轻’、‘未涉实务’,便可袖手旁观,或束手无策吗?《大学》有云:‘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’。读书人若只知独善其身,而无兼济天下之志与能,读这圣贤书何用?”